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篇1刚刚结束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了两节课不到。记得在上学的时候巨恨鲁迅的文章。难懂,难背,包括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此奠定了讨厌这个爱骂人的老头的基础。直到现在。但是在给学生讲这篇文章之前,我就想,能不能不让我的学生产生我这样的情绪,抛开个人偏见,鲁迅是堪称文坛泰斗的人物,如果让他们现在就失去了兴趣,那必将是和我一样的结果,见鲁迅的文章就退避三舍。于是,我让自己不带任何成见的去重新品读这篇文章,其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相当有趣的,初读下来,会被其中有趣的事物所吸引。记得小学的时候我还曾经尝试着按照鲁迅的方式去捕过鸟,虽然一无所获,但是孩童的那份好奇和天真,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很有趣。
所以,在讲的时候,第一,要让学生体会得到童年鲁迅的那份乐,事实证明,孩子们的确能够感受到那份童真和乐趣。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未免太肤浅了,鲁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六岁了,身处上海,这自然要从《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入手,四十六岁的鲁迅回忆童年生活,除了快乐意外,还有淡淡的忧伤,这忧伤来自于他对故乡的思念,正所谓落叶归根,人到中年,经历了太多世事的芜杂,唯有童年那些亮丽、清纯的地方才是心灵的避难所。而作为十几岁的孩子,让他们深刻的理解这些委实不容易,他们无法感同身受,那么,就要让他们了解这些背景,去体会鲁迅写文章时不同的`心境。
鉴于以上各方面的考虑,一层一层不断的深入的同时,适时的引导学生不断的读很重要,每读一篇就带上不同的情感和体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走进鲁迅。讲完以后,有些小小的遗憾,觉得没有引领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这篇文章深层的情感。但是,下课后,有一个学生跑过来和我说:“老师,为什么了解了鲁迅以后,理解起来就不一样了呢?”这也算是对我小小的安慰吧。总觉得语文中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受用终生的,在现在不被名利所扰的时候,多带给学生一些真正语文的东西是我的目标和最大的快乐。继续努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篇2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这是我在这堂课的目标。
所以本课中,我力求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让学生在中心的理解上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里,我让学生从自己的童年体会开始谈起。让学生在共鸣中领会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闰土的父亲和寿镜吾老先生的深厚情感,根本用不着刻意经营,一切都在娓娓中道来。在分析第二段中结合小作文的景物描写,既对景物做了详细的分析,又教会景物描写的方法,在课后的作业中加以巩固。写景状物的描写是本课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总的来说,课堂的目标都在这两课时的内容中及时得到了落实,在学生自己的畅所欲言中得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不足的,对在三味书屋中生活的分析,对于个别难解的语句没有及时解决,而且也没在课堂中留给学生自己提问的时间。这是我在这一课文教学的遗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篇3我上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这样的保守教材,要渗透新课程理念,对我是一个挑战,在课改专家的指点下,我有许多收获,现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
我在引导同学精读“百草园”一段时,先从课文前面的插图和作者笔下的描写作对比引入,然后要求同学说说为什么作者写得如此精彩。这样的问题设计得不够深入,同学只是依照老师的吩咐被动地去寻找,谈不上带着探索的热情去精读课文。同学没有能够做到主动学习,或者说他们学习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学习的效果当然不会高。专家指点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段描写的文字,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为什么喜欢它们?”同学有兴趣,愿意去探究。我想以后备课,考虑怎样使同学喜欢学比让同学学什么更为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信同学能自主地学习:
我在让同学精读“百草园”的精彩描写时,将自身备的`所有精彩要点都抛给同学,同学不会回答就自身代替。回想自身以往上课,总是担心知识点没有讲透,于是经常不厌其烦地讲。专家指点,要深入领会〈课程规范〉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老师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沛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信同学能解决问题。即便是同学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全班讨论,老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解放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同学。我想,老师要做 “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沛尊重同学的主体地位,以后自身头脑中那种“我讲你听”的思想应该革除,换成“组织他们研讨,自身也能从中获益”的新的观念。
3、几点疑问: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基天性力吗?是不是每一堂课都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呢?还有什么能促使同学主动学习的方法吗?老师“满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师在什么时机进行点拨,而这一点拨不会成为牵着同学鼻子走的绳子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篇4应教育局的要求,我们学校本学期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其实说起“课改”我们都很观望,一旦说本校要进行,大家是议论纷纷,套用一句俗语就是“鹅一声,鸭一声”。其实这也不怪大家,课堂改革是一个方向性的庞大的工程,有几个人能有自己的思想和完整的理论推行改革。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是要教育局先拿出一个方案,然后大家根据其思想在本校施行,但一句“百花齐放”把这项沉重的工作挪移到了各个学校里。
我校是在原先学习杨思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思-练”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的思想就是要简化课堂的教学程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本课是我在尝试用新的教学模式上课的'第一节课,为了这节课我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去备课。这堂课下来我的感觉是,只有精心备课,我们对课堂的掌控和把握能力才能提高,减少课堂中的随意性,提高课堂的效率。但这堂课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虽然感觉也是按照几个活动模块下来,过程很简洁,思路也很清晰,但是就是感觉时间不够用,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不是很多,并没有保证十分钟的练习时间。课后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有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一、课堂中教师的话语还是太多;二,在学生反馈阶段对时间的控制很困难,学生回答的多了,时间不够,学生回答少了,又怕问题不能讲透。三、对问题的设计还是不够细致,不能很好从某一角度切入。在下一节课中将试着从 ……此处隐藏6083个字……屋教学反思 篇12
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了,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或者更远可以到我的父辈的中学时代,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亲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我个人是很喜爱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数文章都一一拜读过,先生的文章难懂确实不假,和读现在许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许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来,细细的品味才行,一遍两遍就想读出点子丑寅卯的人是万万不能体会先生文章的妙处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先生回忆童年时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在初中阶段先生的文章中,我是经常把它和另外一篇《社戏》相提并论的。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是先生一贯的战斗者的锋利,思想者的深邃,播火者的勇敢让人们忽略了他的细腻,他的温情?或者是那些需要口号,需要狂热的年代使人们把先生和他的作品一起推上了圣坛,而圣坛之上是容不得这些东西的?总之,一代代对这篇文章的诠释让人如梗在喉,先是扣上了一顶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后是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这些分析中,先生成了一个样板戏里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在任何一个场合都不忘一把血一把泪的诅咒那万恶的旧社会,那万死的老地主。不知先生泉下有知,看到这些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坐起来,再写一篇《论XX》的文章
诚然,先生对于黑暗的'社会,贫弱的国家,愚昧的民众是有着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个先觉者的敏锐,一个思想者的责任之上的,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先生作为一个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写自己的梦想,回忆,失落与惆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当然,做为一个中年男人,尤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笔触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那些不加修饰而自然天成的描写,沉稳凝重的叙述,深刻诙谐的议论,张弛自如的抒情无不显示着一代文学大师老道的功力。或许这些就是被许多人认为的檄文,战斗的特征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篇1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经典课文,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青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本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惆怅。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有很多的解读,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本文中,作者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在我的“乐园”里,有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地里捕鸟的乐趣;即使在三味书屋里,面对严厉的老师,我同样能找到乐趣,新奇的追问,园内嬉戏,课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题,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设计了“各抒己见”这一环节。预设的问题是:“有人认为,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是苦屋,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课堂上本环节是学生参与人数最多,积极性最高的一个环节。有的说三味书屋是苦屋,理由是学习内容枯燥无味;有的说三味书屋不是苦屋,因为作者也写了一些趣事,如寻蝉蜕、折腊梅枝……经过学生的探究,再由教师点拨,提炼出这样一个观点:三味书屋中既有苦也有乐,应该说是一个“苦中有乐”的书屋。再联系文章的第一部分,文章的主题自然得以凸现,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中的问题迎刃而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的`文章,可以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用饱蘸了快乐甜蜜和惆怅忧伤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生活,文中有优美的写景,有详尽的叙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也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 首先,作者对于百草园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那景色优美的大自然,那充满诱惑的传说故事,那雪地捕鸟的乐趣,都让我们读者为之赞叹和神往。所以,在离开百草园的时候作者流露出了淡淡的失望和惆怅,这更符合一个孩子的心理特征。 其次,对于三味书屋生活的记叙,我们同样看到了作为一个孩子的好奇心,看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也看到了一个孩子在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所有的这些描写,都让此文充满了美好和乐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课堂上问题的提出很关键。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有效性,必须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必须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学生才乐于回答,急于回答。问题必须提到点子上,课文的难点才能得以突破。
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其它环节的设计不太合理,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读课文的方式有些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摸索,力求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篇1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散文。鲁迅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课文里介绍的生活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陌生的。但是文章的主题思想中提及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学生而言又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好在文章里的游戏、知识等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可感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富仁老师曾说:“只要文章具有经典性和可感性的统一。学生就是可以接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文的学习还是对学生以后深入的了解鲁迅的作品有一定影响的。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学生现有的情感体验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学习前一部分百草园的时候,让学生自主学习三个问题,体会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并把如何来写百草园作为学生学习写景的重点。利用合作学习来解决,效果很好。对于第二部分的学习,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之处,尤其是学生理解学堂后面的那个园也有无穷的乐趣,为什么说三味书屋是枯燥无味的呢?通过学习讨论,学生认识到,即使有乐趣,也比不上百草园的自由和快乐,更加突出了三味书屋的.了无生趣。
虽然在教学中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总感到有些缺乏活力,缺少激情。而课堂上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总觉得自己在扼杀了学生的热情,但是在这篇文章中又觉得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的地方就是冬天捕鸟的过程,让学生试着说一段自己做的某一个游戏过程,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练习成。所以留了一个课下作业,以《炒蛋》为题写一个过程,用上一系列动词。结果学生写的部分效果较好。现摘录下一段:
首先将鸡蛋打碎,倒入一个碗中,在用筷子用力的向一方使劲搅拌,搅拌均匀后,把锅里放上油,等油慢慢热后,再将搅拌好的鸡蛋倒入锅中,用炒菜勺不断了翻炒,最后拿出盘子,把鸡蛋盛入盘子中。
从这一环节中,我想,虽然课堂的学习上不是轰轰烈烈的,只要在练习中,让学生训练语文的学习技能,也是一个真正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