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11-08 21:42:26
语文教案精华(6篇)

语文教案精华(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通讯”的一篇主体课文《马拉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马拉松的意义,即歌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马拉松”这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知道马拉松吗?谁能说说马拉松是什么?”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马拉松’,好吗?”

3、板书课题:《马拉松》(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正确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这篇课文,做到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请同学接读这篇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不是读正确了。

3.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我们再自己读一读,争取做到读正确。

4.我们轻声把这篇课文一起读一读,好吗?

三、理解朗读课文,体会“马拉松”这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1、同学们,“马拉松”一开始是什么?那里有一段怎样的故事,想知道吗?

⑴、指名接读课文1——4自然段。

⑵、讨论,并指名说说。

⑶、说说:菲利比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⑷、指导朗读课文1——4自然段。

⑸、齐读1——4自然段。

2、在小组合作中学习:

⑴、自由读课文第5自然段。

⑵、讨论:马拉松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

⑶、指名汇报。

⑷、喜欢马拉松的同学起立读第5自然段。

3、指名一个小组读课文第6自然段。

⑴指名说说:马拉松的长度。

⑵让学生换算,感受长度。

4、齐读这篇课文。

5、教师小结:

同学们,“马拉松”这项体育运动,有着关于传递信息的'动人故事,有着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四、拓展阅读

1、说说:你了解到的,在马拉松比赛中表现突出的运动员的故事。

2、说说:历史上其他传递信息的故事。

3、书里还有好多好多关于传递信息的故事,同学们赶快去阅读吧。

语文教案 篇2

第六单元 复习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出现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的意思。

3.领会句意,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4.领会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培养赏析古诗文的能力。

5.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6.识记有关常识,美文及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思维的哲理性,培养观察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乐观的志趣,豁达的胸怀,进取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自然美,欣赏生活情趣美。

二、学法指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述。(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积累卡。

3.自制实词、虚词积累卡。

4.自制名句积累卡。

5.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6.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入方法;

2.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3.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解决办法:一是反复吟咏、背诵。二是讨论归纳。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知识抢答

2.交流积累卡。

3.练习巩固。

4.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课文有的写人,有的写景,有的记事,有的抒情。要注意体会《五柳先生传》的写人方法,《小石潭记》中生动形象的写景以及《观潮》中的语言描写。同时要背诵五首诗歌,悉心体味其中的名句。

(二)知识抢答

1.有关文学常识

2.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宇

3.名句背诵

(三)归纳常见虚词的用法

(四)巩固练习

背诵默写

1.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七言绝句《秋词》

2.《五柳先生传》中描写五柳先生生活贫困的句子是

3.全石以为底,近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

4.苏轼词《浣溪沙》中着重描写清泉寺的外部环境,以衬托寺庙清静和优雅的三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重点语段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年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相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佁然:愣住的样子 (2)傲尔:忽然

(3)逝:离去 (4)邃:深

2.把上文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公似的凹凸交错,没法知道它的源头了。

3.上文第1段,作者写潭水时,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具体的描写,突出了潭水 清澈透明 的特点。

4.作者描写鱼,采用了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上文描写鱼静态的语句有 怡然不动 ,描写鱼动态的'语句有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第2段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斗折”写的是 溪身 ,“蛇行”写的是 溪水 。

6.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印 ……此处隐藏4378个字……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钥匙)

5、让我们把这丰收的喜悦,满天的欢乐用朗读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吧。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秋雨的脚步走进了美丽、神奇、又充满活力的秋天,秋天的雨——(出示每段开头一句组成的诗)同学们真会读书。在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快乐,体验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秋天的景物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秋天的山、秋天的水、秋天的树等很多自然景色都很美,选择你喜欢的景物,仿照课文的方法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颜色 气味 声音_

钥匙 丰收 欢乐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秋天的雨》这篇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我们的教学要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颇有一些体会:

在第一课时,我检查了学生的自学情况,做到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第二课时又在感受秋天美好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自由练读,在指导朗读时,则以点带面,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对不同的自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二自然段采用分句理解朗读的方法,第三自然段则用“吃水果”的方式调动学生兴趣,第三自然段则运用引读的方法,一篇课文因采用不同的方法,读得美,读得兴趣盎然,读得充满兴趣。

在本课的教学目标中,还有理解“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的意思,我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理解,教会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理解它。最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画的树叶在黑板上进一步形象生动地理解了这一词语。从工具书的运用到分解词素,方法多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符合多样性的教学课堂。

另外,在整个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时时感到,我会说,我会学。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处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你想怎样去读”“你喜欢哪一段“,自主的火花时时闪现,但自主的同时也不忘探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更好地感受秋天的美丽。

语文教案 篇6

1.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2.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你读这小说后,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2)层次分析(第一课时)

难点:(1)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是如何变化的?(第一课时)

4、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个镇级学校,它地处边远山区,大部分学生都见识少,思维的理解能力较差,对于一些较深层次的东西,他们是比较难理解的,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5、教学方法

点、线、面教学和启发式

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的切入点,以点画出一条或两条反映课文内容或主题的亮线,围绕其主线深入分析全篇课文,这样便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教学有序生动,也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点”——课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然后画线——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这其间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在如何变化?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再以“线”及全篇——小说是从人物的哪些语言、动作、表情等揭示人物的态度变化的,这样便于深刻理解小说隐含的主题思想。

6、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7、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段时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生答“想”,放歌曲) 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生答“想”)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 19 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 92页,这个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2)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3)课文分析

A、教师:请同学们扫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同学们扫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B、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 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 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C、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4)层次分析

第一部分:(1—4)盼

第二部分:(5—19)赞

第三部分:(20—47)见

第四部分:(48—49)躲

(5)布置作业

一、 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于勒?

二、 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躲开日夜盼望的于勒,原因是什么?

三、 这篇小说揭示了什么主题思想?

《语文教案精华(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