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教案

时间:2025-11-07 08:48:08
《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教案

《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教案1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三个活动都是围绕“土地”这一课题展开的。我们所要认识的土地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物质层面上的土地,这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二个层面是文化层面上的土地,土地对于人类的意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艺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个主题,因此,土地就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我们脚踏的这一方土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既了解现实层面上的土地,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又了解文化意义上的土地,看看土地在文学作品和人的文化心理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土地资源状况,增强忧患意识,并借鉴我国历代管理土地的经验,调查本地土地使用情况,发现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做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沟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神话传说、成语俗语、历史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土地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文艺作品,了解土地的象征意义,并对“乡愁”“安土重迁”等文化现象有一个理性的`思考。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比较贫乏,了解的很少。而且缺少忧患意识。

【课前准备】

1、根据学生兴趣,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分头去搜集资料、分析资料。

2、搜集一份有关土地的参考资料书目。

【教法与学法】

整理以前学过的与土地有关的成语、俗语和文章。了解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等关于土地的介绍,比如历史课关于土地改革、地理课对于土地使用状况、各地不同土质的讲解等,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

阅读一些有关土地的文化分析方面的著作,了解中国人“安土重迁”“依恋故土”的文化传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本单元的三个活动都是围绕“土地”这一课题展开的。我们所要认识的土地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物质层面上的土地,这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二个层面是文化层面上的土地,土地对于人类的意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艺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个主题,因此,土地就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古希腊神话中土地被称为大地母亲,她是力量的源泉;在各国统治者眼中,土地是权力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越多,意味着权力也越大;而对于一国的人民,土地就意味着自由和幸福,因此,面对外来的侵略,他们寸土必争……活动一主要是侧重于第一个层面,让学生了解土地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土地保护对于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活动二、三则侧重于文化意义上的土地。

二、明确活动目标,展开活动

活动一:分为三个子活动,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看看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土地的。其中第一个侧重了解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这些知识学生在历史课中可能已经学过,因此,可以搞一个跨学科的活动,一方面梳理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因为每一次改革背景都很复杂,措施也很多,活动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做简明介绍,这需要认真琢磨。建议邀请历史老师参加,从历史方面作出指导。

第二、三个子活动都侧重土地使用现状的探究。一个主要通过查找资料来了解我们国家整体的土地资源状况。学生可以通过地理方面的著作或者年鉴,搜集中国的土地资源总量、人均土地数、土地减少率等数据,最好把其他国家的一些数据也找来,对比一下,发现我们土地资源的不足,增强忧患意识。搜集的数据不要只是展示一下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展示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用柱形图、曲线图等形式,直观而且更能说明问题。除了数据,还应该问个为什么,比如数据显示我们的耕地每年呈下降趋势,原因是什么,政府做了哪些工作,等等。

第三个子活动更侧重实践。国外的中小学生经常在老师的引导下考察市政建设和社区建设,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就缺少这样的内容,因此许多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起码的公德意识,更不要说公民责任感。这个活动期望在这方面使学生获得提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二项子活动了解的都是死的数据,离学生实际较远,此项活动可能会弥补这一缺憾。对于家乡土地使用情况的了解,可以到政府的网站上查找,但“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师最好能组织学生与当地政府联系,直接采访有关情况。如果觉得整体的土地情况不好把握,也可以调查一个侵占土地或者浪费土地的具体案例。提出合理化建议一项,建议学生先搜集土地管理的成功经验,比如某地植树造林,保护了千亩良田的事例,借鉴他们的措施,再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建议。

三、拓展延伸

活动二:“讲讲土地的故事”,侧重文化层面的土地。三个活动侧重不同的“土地故事”。第一种,像社稷坛的五色土表现了汉民族对于土地的崇拜,还有古希腊神话、《山海经》关于“息壤”的传说、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等。民俗中远行人带一包家乡土的习俗也属于此类。第二种是凝固在语言文字里的故事,要让学生挖掘与土地有关的成语、俗语的文化含义。第三种是“保卫土地”“珍惜土地”的故事,表现为反侵略中的寸土不让的民族气节,以及农民对于土地赤诚的爱等。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添加合理的想像和联想,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

活动三:“谈谈土地的含义”侧重对文化层面土地的理性思考。

中国自古有“安土重迁”的传统,有的人甚至宁愿忍受贫穷,也不愿离开故土,这样的文化品格造成了中国人的执著和坚忍,同时也带来了保守与闭塞。这样的现象该如何看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第一个子活动就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意见,不求学生作出理论的说明,只要能有自己的观点,并能搜集一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前一个活动是让学生思考普通人心目中土地的含义,后一个活动则侧重文艺家心目中的土地。这个活动要求学生搜集一些以土地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并分析在其中土地象征了什么。建议分成小组,分别去搜集文学描写、音乐舞蹈和绘画摄影三类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有关土地的作品,然后讨论,最后进行总结,看看土地在这些文艺作品中主要有哪些象征意义,以及这些象征意义产生的原由。

四、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应该由学 ……此处隐藏2158个字……有请第三组同学提问。(等待,第二组同学倒计时:10-9-……-1-0)

主持人:时间到,第一组得分!第一组同学欢呼。

第二组和第三组也分别回答了年产承包责任制和解放后的土地改革。

(女):竞争总是充满挑战和机遇,下面,我们来进行一分钟说成语,或许,他可以祝你登上擂主的宝座。

主持人(男):诵读含有“土”或“地”的成语。要求口齿清晰,听不清的不计入总数。

第一组:拔了萝卜地皮宽、此地无银三百两、遍地开花、天翻地覆……

主持人:速度快得惊人,请评委宣布有效个数!

评委:有效个数78个,加78分!

第二组:欢天喜地、旧地重游、地狱变相、改天换地、昏天黑地、就地取材……

主持人:我看全班同学都在用指头点数,你们数清楚了吗?

一同学答:数着数着,就忘了。(全班笑)

主持人:可见我们评委的工作是很辛苦的。看看评委有效个数。哇,63个。

第三组:谢天谢地、遮天盖地、席地而坐、平地一声雷、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评委:有效个数98。第三组同学加98分!(掌声、嘘吁声)

主持人:这位真不简单,速度快,吐字清。你有什么绝招吗?

第三组同学:有,我们对成语进行了诗化处理,讲究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讲究句式的错落有致,便于换气。(全班热烈的掌声)

主持人接过她手中的成语资料,放慢速度朗读起来:谢天谢地、遮天盖地、冰天雪地、肝脑涂地、设身处地、颜面扫地、贫无立锥之地;地主之谊、震天动地、开天辟地、寂天寞地、斯文扫地、顶天立地、死无葬身之地……

主持人:看来真的有技巧,我们为他们的独家创造再鼓掌!

新课改的课堂富有灵动的特征,学生对知识的创造性运用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源泉。

主持人:今天的比赛很精彩,刚才比分落后的第三组大有赶超之势!同学们,加油——

主持人(女):画家用色彩描绘土地

主持人(男):诗人用深情激活土地

主持人(男):生我是这块土地,

主持人(女):养我是这块土地,

主持人(男女):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

主持人的话总是富于激情,富于诗意。可见学生平时训练有素。

主持人(女):请用我们自己的思想,用我们自己的声音,亲手创作诗歌,去发现,去挖掘,去体会土地的美和韵味。请每个小组自由创作,可多人合作,可独立完成,只要是以“土地”为话题的文艺作品,都可以到这里参评。

主持人(男):一件作品底分20分,根据作品内容还有加分。快快参与吧。时限20分钟,请赶快上台表演。

每次都将活动要求投射出来,注意了细节的处理,足见构思的细致周到。

(同时将以上活动要求投影在屏幕上)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一名:土之痕伤——901班谢磊

走在被风所逗嬉的土地上/我看见/看见它裸露的脊梁/我看见/它在哭泣/那泪,充满悲伤/一行一行/深深的痕迹清晰明亮

第二名:来自回去的地方——901班晏震威

仰望三千里/百年而育一代人/生我养我的,怎么能说没有这土地呢/这片土地筑于史书万载/沧桑轮回/你从哪里来/当你结束了闪耀的光辉/会有土地送你回到那里

第三名:你伴我成长——901班刘海讳、陈彦希

脚踏一方土地/沐浴一身春雨/看着泉水溢出,一点一滴/漫步于山间的小路/感受到土地的芬芳/谢谢你伴着我成长

第四名:大地的礼物——901班金瑞雪

喜欢看茶叶在杯中悬浮/喜欢望着深夜安睡的树/更喜欢在深爱的土地上漫步/渴望下一个春天,看玉兰花重新绽放/大地,那是你送我的礼物

主持人:停!非常遗憾,时间已到,还有不少同学错失良机。有请老师点评。

古籍中有言:“言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不足,歌咏之”。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激发,所以诗句才能如清泉般汩汩而出,虽然学生的炼字功夫还不够,但情是真的,情是浓的。

教师点评:今天听了同学们即兴创作的诗歌,让我大开眼界,参与之广,热情之高,都在我的意料之外。十几首诗,篇篇都是佳作,参与朗诵的三十多人,个个像小诗人。看来我们班要搞一个诗展才行。到时候,希望你们有更多的佳作。(叫好声)

主持人(男):在活动的准备中,同学们也收集了不少有关土地的文艺作品,现在,请观看各小组的精彩展示。

主持人(女):要求内容健康、表演形式新颖,声情并茂。总分20分。(课件展示)

既有学生的现场创造,又有经典诗歌的吟诵,既获得了亲历写诗的乐趣,又受到了名家名作的熏陶。

第一组:四男四女诵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第二组:两个女生表演读李广田的《地之子》

第三组:VCD伴奏独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全班同学整齐而有力的敲击节奏,继而跟着一齐歌唱——“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打扮/为她梳妆/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主持人(女):在美妙的音乐旋律中,又一次综合性学习进入尾声。

主持人(男):因为今天,我们更加了解了我们的土地。

主持人(女):因为今天,我们会更加珍惜我们的土地。

主持人(男女):为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为了我们未来的美好生活,让我们携起手来,做保护环境的天使,做保卫土地的卫士。

主持人(女):本次擂主:第三组。他们勇于拼搏,后来居上,让我们用掌声表示祝贺。

(结束)

活动反思

①学生有了兴趣等于活动成功了一半。

综合性学习应该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进行的语文实践探究,只有在学生比较有兴趣的前提下,学生才会去自觉进行。这次综合性学习,从内容上来说,不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学生对“土地”了解的太少,关心的太少,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就更需要在活动的形式上下功夫。首先,我要学生精心进行了课前准备,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去亲近土地,认识土地,热爱土地,在体验中培养出对土地的激情;其次,活动采用小组擂台赛的形式,比较具有挑战性,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前期扎实的准备工作,给课堂上增添了极大的活力,学生全都兴趣盎然,激情勃发,特别是比赛现场,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的环节中,本以为是一个难点,可能会出现冷场,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学生非常活跃,绝大部分同学都亲自创作,争相诵读,活动结束而意犹未尽。

②师生全程参与综合性,最大化师生之间平等合作关系。

在综合性学习中,倡导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尤为重要。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理想的效果。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全体参与,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现。方案的设计、节目的主持、课件的制作都放手让学生去做,在比赛中,老师的角色只是评委中的一员,既最大化了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指导。从而也收获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