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10-24 19:33:13
语文教案6篇(实用)

语文教案6篇(实用)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字族识字儿歌。学生在读儿歌的过程中,可以认识部分“方子族”的字。儿歌语言通俗易懂,贴近儿童生活,既渗透浅显的汉字造字的知识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儿歌共14行,每两行为1句,共7句话,第1句用一个小学生的名字引出“方”字,以下6句分别以“方”为根,加上不同的部件引出一个又一个新字,使学生在既有音有形,又有语言环境的描述中认识了许多“方字族”的字。要抓住儿童对于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借助卡片、图片、课件等媒体引出“方字族”的字,使学生感悟汉字造字的规律,了解汉字造字的浅显知识。学生在一年级时曾经用字族法学习过新字,方法是先运用叙述性的语言说字的结构和读音,然后再把这个字运用在一个短语中,以显示字义。本节课我先后两个班上,第一次上的非常不成功,经过教研组教师的多次研究修改,再次上课就进步了很多,下面就将两次上课过程中修改的环节进行对比说明。

(一)本节课我上过两次,第一次新课的设计环节 是以一个情境故事引入,出示一个大人带着六个孩子的图片,告诉学生大人是方妈妈,小孩是方宝宝,让学生从课文中找方宝宝,学生不理解这些人和方字族的字有什么关系,到儿歌中不知找什么,就处理这个环节就足足花了15分钟,由于这个环节的失误,造成整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重点没有体现出来,经过组内教师的研究,改变了该环节的处理,由一年级的《青字歌》引入,复习环节设计给青加不同偏旁组词,当学生说出含有青字的`新字后,让学生观察它们和“青”有什么关系,当学生说出他们都含有青时,告诉学生青就是这些新字的妈妈,这些含有青的字都是青宝宝。这样的处理就是建立字与情境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含知识性。以青字族练习,过渡到 猜方字宝宝们的特点,再到课文中找方字宝宝,以此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将新知识与旧的学习环节相结合带动学生的识字兴趣。这个环节下来只用了4分钟,推动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在记字环节,第一次上课我是把儿歌中与方字有关的六个字,带着学生一个一个记 ,说偏旁,说偏旁与什么有关,读书上的句子,整个环节下来15分钟,而且记字的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热情很低。经过教研组研究,首先改变了记字的形式,首先老师带领着记学生记忆这里最难的字“防” ,目的是解决难字的记忆,同时也是在教学生记忆这些字的方法,其余的5个字学生自学,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这样既让全体学生参与到了学习当中,又体现了教学与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写字环节渗透归类思想。方字族的字共六个,其中“芳”是上下结构,其余都是左右结构,为了使写字落到实处,我先指导学生写“芳”

从整体和关键笔画两个方面进行观察,再进行范写,范写时把写这个字的方法编成儿歌教给学生“点要写在上空间,上下结构要紧凑”。对于左右结构的字,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左右宽窄的比例,学生观察出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时 ,让学生从中挑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进行重点书写指导,其余的字学生根据重点字的书写方法进行自己描红自己书写。这个环节用了13分钟,这种归类写字既节省了分析字的时间,有训练了学生观察的能力,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归类写字的练习,学生会自己总结出不同结构的生字的书写法则。

经过这两节课使我深深感觉到,教案的每个环节的都如此重要,要备好每一环节一定要研究、思考。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2、掌握本课10个重点生字的音、形,理解本课重点词语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学会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2分钟)

朦胧诗: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星星变奏曲》是江河写的`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有一个很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在本诗中,作者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等,这样使得这首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_光明,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黑夜中闪现的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全诗由两节组成,每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整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二、检查预习,双基训练。(5分钟)(学生课前完成,上课时小组互评。)

1、重点字识记。

静谧 憧 憬 劫 难 闪烁

m 足珍贵 nng 望 寂m f 盖 冻jiāng

2、重点词语掌握。

静谧: 憧憬: 劫难:

3、文学知识。

本诗作者是 ,作品选自 。

三、合作探究,理解品味(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一)有情感地朗读本首诗。

(二)学生读文探究,思考、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答: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答:

3、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答:

4、朦胧诗有一个很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在本诗中,作者用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的物象有哪些,用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又有哪些?这种物象的运用在写作中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5、“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答:

6、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此处隐藏2796个字……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结论: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寻常:平常。

合作交流品读体验

(三)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第—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讲什么?(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2)什么样的人叫“辩论家”?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因为伽利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无法解答,可见伽利略当学生时候就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根据老师刚才的叙述,想—想“不寻常”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不平常,不简单。伽利略平时肯动脑,善思考,能发现疑问,与其他同学不一样)

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信奉”是什么意思?人们信奉亚里土多德表现在哪里?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相信,并照着去做。“人们把他的话当作真理……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2)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达到了什么程度?(盲目的程度)

(3)这段话中,“不容许、更改、责备、违背”这些词语怎么理解?

不容许:不许。

更改:改换、改变的意思。

责备:批评的意思。

违背:在这里是不遵守、不服从的意思。

(4)小结:这些词集中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绝对相信的,达到一种盲日相信的程度,这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和伽利略的敢于怀疑的科学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表现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勇气作了很好的反衬。

(四)板书设计

3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怀疑分析试验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优化作业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二、教具准备

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品读体验(一)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亚里士多德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对这话产生了怀疑)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怎么解释呢?”)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论是什么?(①把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的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如果仍然看作是两个球,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慢。

②如果看做是一个整体,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4.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不—样,是相互矛盾的)

5.根据同一句话,会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所以伽利略认为这句话是靠不住的,值得怀疑。

6,他打算怎么做?(用试验来证明不同重量铁球落地的'情况)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经过多次试验来证明)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一次试验,没有说服力,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说明问题。伽利略进行了许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个词语,说说它的意思。(总是同时着地的“总是”一词。它的意思是每一次都这样)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4.齐读这段话,加深印象。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思考: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人们都不

相信伽利略的试验会成功,认为他糊涂、固执,事实会让他丢脸。“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的意思。是贬义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人们都迷信他,而伽利略只是个25岁的年轻人)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人们忍不住地惊讶地呼喊起来)

4.这说明什么?(说明伽利略试验成功了,这事实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人们为这位年轻人的大胆和聪明感到高兴)

小结:伽利略从怀疑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开始,先是作了分析,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同一句话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接着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土多德的这句话是靠不住的。最后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证明了自己的分析是对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巩固延伸1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伽利略是一位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人)

2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①以亚里土多德的一句话为线索,贯穿全文。②鲜明的对比,用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和伽利略敢于提出问题进行对比;用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

(四)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词语填字,并给这个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用“√”表示。

不容______改:①、改变、改换;②、经历;③、计时单位

_______妄为:①胆囊;②胆量;③某些器物的内层大。

3、读了这篇课文,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课后觉得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通过演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地让学生利用实物演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语文教案6篇(实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