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5-11-25 23:51:10
(热门)古诗教学设计

(热门)古诗教学设计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教学设计 1

教材简析

《古诗三首》是围绕本单元主题“交友”安排的一篇主体课文。《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别董大》这三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送别诗,诗中叙事、写景与抒情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将对古诗的读、诵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在诵读中感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在表达中加深体会,在情景中完成对诗意的理解,在理解和体会中去背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间友情的美好,懂得珍惜友情。

3.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以诵读课文为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深厚情感。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诗人的生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或配乐磁带、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设情境,巧导入

播放乐曲《送别》,老师深情讲述:千百年来,故园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离别”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内容。人们既然会把离别同生死放在一处,可见别离是何等痛苦的一件事!

以前我们学过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大家背诵这首诗。

现在我们再学习三首送别诗。(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学习第1首《送元二使安西》(板书)。

(通过播放《送别》的乐曲,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学生诵读送别的诗句,创设一种浓郁的人文氛围,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很自然地走进诗的意境。)

二、解诗题,知作者

1.依照注释,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元二出使安西,王维为他送行。)

2.指导读题:送元二使安西。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王维,教师做适当补充。

王维(701—761),字摩诘,薄州(今山西永济市)人。他是一个早熟的作家,9岁就负有才名,19岁赴乡试中解元(即第一名举子),21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时被拘禁于菩提寺中。安史之乱平息后,他以谄贼官而获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的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等,千百年来为人传诵;《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被谱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淳朴深厚,不用雕饰,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明白诗中写了什么事,为下面理解诗意打好基础。)

三、重读悟,明诗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古诗,师生互动评价。

3.自主读诗,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可以用笔在旁边作批注,写下解释或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4.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读诗的感受。

5.全班学生汇报交流。

通过学习交流,使学生明确前两句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体会后两句抒发的诗人与好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6.在深入体会的基础上诵读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通过引导学生读诗、批注、思考、交流等实践活动,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真正读懂诗意。)

四、多想象,悟诗情

1.苏轼曾说,读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王维得知元二要去安西,专程从长安赶来相送。(播放音乐)他们举起酒杯,……你闭上眼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2.想象旅程。出示地图,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地理位置。这一路上,将是怎样的情景呢?看地图,想象元二出使路上的情景。

3.背诵全诗。

(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品诗。这一环节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通过想象再现诗歌描绘的送别情景,走入诗的意境,体会诗句中蕴涵的深情,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课件,师诵读《赠汪伦》。

2.板书:赠汪伦。

(上课伊始,生动的画面、深情的诵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师生交流,资源共享

1.这首诗是李白写的,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2.读诗题后,谁能结合查阅的资料谈谈对汪伦的了解?

3.老师讲述李白和汪伦成为好朋友的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漫游途中。在泾县的桃花潭,李白结识了一位叫汪伦的村民。汪伦性格非常豪爽,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了这首离别之作,表达了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适当地开发和利用课外搜集的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通过师生交流、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学习古诗作好铺垫。)

三、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诗句读顺畅。

2.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同时把不懂之处标注出来。

3.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积累,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下面深入读悟古诗打下基础。)

四、读读议议,领悟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

2.读议结合,理解诗句。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

深千尺:夸张手法,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

3.讨论问题。

(1)见过这样送别的方式吗?李白要走了,汪伦用踏歌这种特殊的方式给他送行,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诗。

(2)“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情”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他们之间 ……此处隐藏28130个字……p>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前两首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资料,老师准备相应的音乐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老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随作者领略了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今天,我们再来走进古代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田园美景,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二、交待任务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三、学习第一首诗《乡村四月》

1、作者简介,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2、阅读诗文:

⑴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⑶ 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诗文,纠正字音。

⑵ 理解诗词的意思: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子规:杜鹃鸟。

句意: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满是绿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都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种田。

4、读诗文,想画面,说感受:

(播放音乐带,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展示四月的乡间充满生机,一派繁荣的景象,同时勾画了农民在四月里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四、学习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

1、作者简介:

范大成:苏州吴县人(今江苏)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宁四大家。他的诗忧国忧民,多有佳作,晚年隐居,写了《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他一生田园诗的代表作,反映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民生疾苦。这里选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2、自主学习,了解诗意。

3、汇报交流,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句意:夏季农民非常繁忙,白天去田间锄地,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⑵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未解:不懂。供:从事。傍:靠近。句意:即使那些幼小的孩子,虽然他们不懂的耕种与织布,但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5、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你的感受:

(配乐朗读)

诗文描绘了乡村大人耕织,孩子也学耕种的情景,展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勤劳,是一副具有浓浓生活气息的农家耕织的图画。

五、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课堂作业设计

1、把诗句补完整:

⑴ 绿遍山原( ),⑵ 童孙未解( )

子规声里( )也傍桑阴( )

2、请你说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我会背其他描写田园的古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渔歌子》理解词意,想象画面,体会词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张志和的生平资料。

2、准备优美轻柔的曲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两位宋代诗人为我们展现的田园风光,使我们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质朴,谁能想象画面,再来背诵一下这两首诗。

二、回顾词的特点

1、谁还记的我们第一节课学的一首词,你们还能背诵吗?《忆江南》

2、词有什么特点:

词有词牌名,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忆江南》《渔歌子》但后人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就与词牌无关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故又称长短句。

三、学习第三首词《渔歌子》

作者简介。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被贬官后,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

1、自读课文:

⑴ 轻声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对照注释,结合画面,了解诗意。

⑶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情。

2、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词《渔歌子》纠正字音。

⑵ 说诗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句意: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悠闲自得,溢于其中)

3、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谈谈你的感受:

⑴ 配乐朗读。

⑵ 谈谈你的感受:

作者将山前高飞的白鹭、岸边盛开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鳜鱼及斜风细雨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充满情趣的渔翁垂钓图。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也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4、练习背诵。

四、总结拓展

1、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后,你对乡村生活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背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翁卷(宋) 范大成(宋)朝张志和(唐)

绿白

鸟雨 生机 耘绩 山鹭

闲人少 繁忙 各当家 劳动场景 花水鱼 悠然自然

才了....又 未解 斜风细雨 情趣盎然

学种瓜 渔翁不归

〖课堂作业设计

1、把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西塞山前( ),( )鳜鱼肥。

( )箬笠,( )蓑衣,( )不须归。

2、用自己的话把《渔歌子》第一句的画面描绘出来

3、快来读读下面的古诗,想想描绘怎样的画面。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热门)古诗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