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命的礼物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命的礼物读后感1如今的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繁华的世界里,与生俱来就喜欢和朋友们聚在一起,喜欢热闹。但是,到了之后我们每个人都无可避免的要与孤独相伴。当我们遇到孤独时,也许会感到紧张,会无助甚至是恐惧。其实,没个人都好比是一座孤岛,有的岛上枝繁叶茂,有的岛上萧瑟而凄凉,我们倒不如把孤独当成是生命给予的礼物,让它找回生命的最本质。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这本书是林清玄等人的散文集,汇集了他们对于孤独的体会和解读。文中并没有很明确地点出“孤独”,但字里行间却能深深地体会到他们跋涉在这孤独的路上,很多故事中的孤独到最后都随着时间的沉淀酿成了美好。
正如同我开头所写的那样“到了最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与孤独相伴”,这本书中的一篇名为《生活练习》的文章,让我热泪盈眶。这篇文章中描写了拥抱、行走、告别等生活中琐碎的小事,而这些小事正是能打动人心的`东西。这篇文章中有一小段让我最为感动——“我只知道我会长大,但我从没想过,她,会变老…我以为她不会老的,可是她却老了”这句话,是许久没有回家的作者再回到家后的某一天,一个不期然的下午,看见母亲窝在沙发上睡着了,眼角还带着晶莹的泪花,那是因为她在想念那个人(作者已故的父亲)“她的身体蜷曲如猫,阳光透过落地窗和煦地抱着她,她曾经是那么强悍,在那些艰难时分她也绝不显得软弱,可如今皱纹爬上了她的侧脸,我以为她不会老的可是她却老了”母亲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存在,她们总是在害怕,年轻时害怕自己的孩子穿不暖吃不饱,老了又害怕自己忘记事情,害怕自己给子女们添麻烦,或许她们最害怕的是她们自己也被忘了。工作的繁忙,让在外工作的子女们无法年年回到父母身边,这边子女们被压在繁重的工作负荷下,另一边父母坐在门前痴痴地望着儿女们回来,望过去迟迟等不来……
或许吧,或许人生的路途本就是孤独的,只不过生命中路过的人为你的路途带去了转瞬即逝的快乐或悲伤;或许吧,或许人生来就是孤独的,一丝不挂地一个人来,又悄无声息的一个人走;或许吧,或许孤独的尾巴有着更纯粹的美好和真实……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原来,很多路只能一个人走,于是走到最后也就只剩下了眼泪,酸涩…”
文章的娓娓道来,看似平淡,实则有一股强大的力量直击你的内心。生活不能一如既往地一成不变,要活得像刘同说的那样“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愿你的孤独以及你所畏惧的,都能被时光锻造成钢!
生命的礼物读后感2“人生就是一辆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有很多车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个陪着你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从豆蔻到古稀,我们的生命仿佛陀螺,一圈圈在原地反复地旋转着,勾勒出我们手指的纹路。我们用岁月雕刻出的'陀螺经过用悲欢离合的缰绳的鞭打,终会琢磨出完美的轮廓,到那时迎向所有走向你生命的:挫折、迷惘、朋友、勇气、同情、智慧……“在往复崎岖的路程中,有一天你总会听到身后逐渐清晰盈耳的潮声;当你回首,你将看见一条开阔奔腾的大河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人生苦短。总有那么些时刻,撕心裂肺,欲哭无泪;总有那么些人,无法相会……那一篇篇掩于岁月的故事,铺垫在滚滚红尘之下,无人知晓。我们彼此终是过客。
生命或许无常。或许“只是一再地还魂”,在渺渺岁月,如“梦幻泡影,云散长空雨过。”我们时常“不知道该按下那个键”或“输进什么样的密码,才能得到彼此想要的。”
我们终会拥抱孤独。不管是爱情、忧伤、痛苦、怨恨“统统收纳。”从没想过,“这个储存记忆的地方竟然有个最大的诨名”叫遗忘。
你的孤独都会被时光锻造成钢。相对,我们的陀螺会越转越慢,但那又何妨呢?
按照你所预定的轨记,不奢求。在哪里停下,哪里亦是终点。
生命的礼物读后感3日本哲学家三木清曾说“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很多时候,我们无论身处于多么热闹、繁华的环境,却总感觉自己与周围格格不入,似乎世界上只有自己是特殊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空虚。或许对年轻人来说,这种感觉只会偶尔产生,但经历过跌宕起伏的生活后,就会明白孤独早已是人生常态,更是人的宿命。
而这本《孤独是生命的礼物》正是对孤独的思考,其中收录了不少作家有关孤独的散文作品,他们不仅谈论亲情、友谊、久别的故乡、逝去的时光,还包含了对前辈作家的追忆,内容上或直奔主题,或慢铺陈叙,却无一不彰显着对生命、对孤独的思考和感悟。书中并没有心灵鸡汤,也不是强行灌输作者的想法,只有平淡的讲述生活,从一个个故事中流露出或深或浅的孤独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体会人生。
书中分为七个章节,从一开始的身处孤独,中间面对真实的生活,再到最后无所畏惧地生活,在内容和思想上层层递进,给人以“正能量”的启发。全书读完感触不小,但对第一篇“眼前的轮回”感悟颇深。林清玄讲述了三十年如一日的新闻记者和银行职员,他们没有被时间所影响,始终在最初的位置上,正如林清玄写道“每天的出门,只是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初读这篇文章,内心受到很大波动,这样的人生真的太遗憾,不仅虚度了光阴,还一事无成。但仔细一琢磨,我又与作者的观点不太一致,毕竟有的`人的确没有很大的进取心,只希望生活安定,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尽管在外人看来,这样的人生是在蹉跎岁月,但他们内心是快乐的、是满足的。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不被外人理解的孤独呢?
其实,无论怎样怎样对待生活,我们内心的无能为力,能否转为前进的动力,都要靠自己决定。对于孤独同样如此,很多人经常将“孤单”和“孤独”划等号,然而并不是这样,周围没有朋友,才会很孤单;可朋友有很多,却难觅知音,内心才会很孤独。因此,不少声名远扬的大师级人物,都是孤独的,因为他们显得特立独行,没有人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故一旦遇上知音,哪怕是竞争对手,也会惺惺相惜。正如赫胥黎说的“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他们独自体会着孤独,放空一切,在与天地间的交流中碰撞出灵感。
尽管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这也给了我们生活的动力,那就是找寻知音,让内心不再寂寞,从而无所顾忌地生活,享受每一天,哪怕几十年后又是个轮回,自己开心就好,管外人看法干嘛。
生命的礼物读后感4“生命的礼物”这是多么庄严而又宏大的主题,在这里,一位是心理学家,一位是女教授,一对相爱65年的夫妻,他们面对死亡时,共同协作,每人一章,写下了他们的所思所想,作为他们留给世人的珍贵的生命礼物。
玛丽莲到了生命的终点,她怀着感恩之心看到了生命给予她的丰厚的礼物。一个相伴65年的知心爱人,四个健康成长、事业有成的孩子,还有来自 ……此处隐藏8282个字……许每个人在别人的眼中都是特别的.,但是,也许她只出现在你生命中一刹那,但却给你留下来难以磨灭的印象,正如书里的这些人一样。
时光里的那些人生,第一次读白先勇的文,原来他的父亲就是白崇禧将军,可是我也不认识他,那是一段**年代的英雄崛起史,一将功成万骨枯,白将军英勇善战,屡战奇功,一路走出了一条胜利之路,这些热烈的,艰难的战事,只用这朴素的语言描述,更让人深思其中的惊险与艰难,因为国民党后期的不信任,父亲大抵还是草草的离开了。
这些时光中的一些人和事,一腔孤勇和热血,一些感悟和体会,关于人生的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而我深感荣幸,能阅读这群有才华有情义有思想的作者的文,同时这些文也督促着我,多阅读,多思考,也许对于自己的人生,你也会有不一样的见解吧,而这时光里的孤独,也是我们会怀念的吧。
生命的礼物读后感13这篇名为《生命的礼物》文章是我近期读到的,读后感触很多,受益匪浅。
本文主要讲述美国极富盛名的心脏移植专家麦克拉斯博士接收到两个急需进行心脏移植手术的病人——普通民众坎贝尔和美国总统的高级顾问弗尼斯。
然而得到的可以移植的捐赠心脏却只有一个,给谁呢?
坎贝尔和弗尼斯身材相当且血型一样。坎贝尔只是一个普通百姓,但身体状况良好,接受移植后有机会再活上几十年;而弗尼斯是政府高级官员,对政府对国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由于工作导致他的身体欠佳使他不适合接受移植,因为即使成功了,他顶多再活一年。这该怎么办?
但最终麦克拉斯选择将心脏移植给坎贝尔,当然这就使他失去了一切,但他却在巨大的压力下,始终坚持住了自己生活和行医的准则:公正和良心。
公正和良心,多么简单而又艰难的字眼,它使我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变得谨慎。大学毕业后的我们在走入社会后将面临各种各样的情行,能否一直坚持做一个即奉公守法又道德良好的.正直之人是我必须时刻思索的问题,而这也是每一个同我一样,即将走进工作单位的同辈要时时考虑的问题。要想在未来的工作中、生活中依然坚持公正和良心的准则我们又该怎么办……
《生命的礼物》这一文章对我帮助很大,因为它使我在即将离校之际,在面对前方道路时更加小心了。
生命的礼物读后感14每每谈到孤独,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感,让人陷入沉闷压抑之中。似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孤独史。孤独是一种主观状态,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但我们今天要谈的孤独却并非如此。
一天无意间看到这本书,我承认在我的人生中从来不缺乏孤独。介于对孤独的那种深深的恐惧感令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我觉得它的名字让我对其很反感,孤独怎么会是礼物?有谁会喜欢孤独?但是不得不承认,我极力地想从那种处境中挣脱出来,趁着对它还有一丝丝信任,我也希望作者可以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带着错综复杂的心情,我读完了它。
作者讲述的孤独别有洞天,书中有写到时光,也有人心,有情怀,当然也有文朋诗友,亦不缺青春爱情!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作者并没有控诉孤独给人的彷徨和无奈,也没有指责人因为孤独所经历的种种。我更多地看到了孤独是人生的常态,用心经历,用心对待!
“不求回应,不求认同,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话,学会孤独。”
生活练习?没错,孤独是生活练习!小时候的我和作者一样都很爱哭,因为它可以帮助我博得同情。眼泪对于我来说,并不是示弱而是武器,在我还可以任性的时候,在还有人愿意为我的任性买单的时候。长大以后,我知道我不能再哭泣了,因为我已经是一个大人了。可却还是会哭,纵然哭了也不会像从前那样,只能一个人隐匿于某个角落,偷偷地安静地啜泣,然后等待着时间慢慢地收拾我的情绪,等眼泪干。
长大后的我哭泣,要的并不是同情,而是陪伴!在儿时有父母的陪伴,曾经的我天真地以为只有我会长大,殊不知父母也会变老,在他们还没有白发的时候我一直是这么想的。现在的我,很多时候都只能一个人走人生了。时间这种可恶的催化剂,加速扩大了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代沟。很多时候,他们都不能再陪伴我们了,不是他们不愿意,只是时代变了。曾经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朋友现在也早已桥归桥,路归路了。正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写的,人生中曾经陪伴过自己的人也都一位位地逐渐远去,最后只剩下自己。看完后才明白,原来很多路只能一个人走,于是最后只剩下眼泪,苦苦的。
孤独是人生常态,不是吗?这本书并没有教会我如何逃避孤独,而是把人生常态摆在我面前,让我知道,其实这很正常,我应该正视它。孤独是生命的礼物?是的,它让我知道我在成长!
生命的礼物读后感15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不能像以前那样的自由,想出去就出去,想和谁搓一顿就搓一顿,孤独成为一个暂时的常态,这孤独并不全是一个人独处,缺乏与人交流,更多是偏于精神上的孤寂,一种与以往习以为常生活不同的状态,你无需每天每时每刻与你熟悉或不熟悉,喜欢或不喜欢的各种人,做着你愿意或不愿意的事情。
也在这个孤独的时刻,你会有更多的时间,有更多自己独处的时间,于是我看完了这本《孤独是生命的礼物》的书,这书是来自台湾岛上作家们余光中、林清玄、白先勇、刘克襄、马家辉、朱天衣等的一部散文合集。刚开始想读这本书,首先就是被书名所吸引,被那“孤独”二字摄了心魂。读书人爱书人写作人偏爱孤独,但又不完全甘于孤独,孤独中也希望听到些声响,可是真要去与人周旋却觉得更加孤独,这样处在两难境地的人群,恐怕也就是通过读书来缓解孤独了。唯有文字是最疗伤的药,最慰藉的暖。
这本书基本搜录台湾地区七十至九十年代一些作品,不知道为什么,台湾作家的文字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感,就像是岛上弥漫着一层薄雾一般,细细地低语似地在文字里徘徊,感觉他们的文字总是那种淡淡的花香般,从不张扬,可是那种情怀默默地就钻进你心底里去了,让你不由地一道沉下去,静下去。
文字里,写时光,写人心,写情怀,写孤独,写文朋诗友,写读书,写同志,写青春,写亲情,散文,终归是一道道默默的光,照亮每一个暗夜里的独行人,让我们看到自己在这个世上并不那么完全孤独。
其中第一篇,林清玄的《眼前的轮回》,人生的孤独。从去银行办事的过程中看到两件轮回,都是轮回的生活或者停留在原地的生活。跑三十年的航运新闻的人和银行每天按时打卡的工作人员,让作者想到了很多,参透人生的想法,细细品读,句子优美却又带着悟性,看似繁华却又带着平静,好多句子不就是说的自己和周围的人群,读完这一篇只想静静闭上眼睛,冥想一阵。
我们的生活,我的生活就是这样在平常中轮回,虽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会有所不甘,但无论曾有多少辉煌时刻,最终还将归于平常和孤独,正如林清玄写道“每天的出门,只是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但我想孤独不是终点,不是宿命,我们学会孤独,独自体会着孤独,放空一切杂念,感悟人生,在与天地间的交流中升华灵魂。尽管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这也给了我们生活的动力,那就是找寻知音,让内心不再寂寞,从而无所顾忌地生活,享受人生的每一天,让轮回到来前,能一直开心健康地活着,去迎接几十年后的下一个新的轮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