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时间:2025-11-23 10:57:16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1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非常生动形象。我们现在正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存在一定难度,通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另外,相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我虽然还没接触,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现象可以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因此,此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对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在微观经济学知识上,书中所举的美国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美国人在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尤其也是美国电影,很多的情节就是一家人开着车,搭着帐篷,烧烤架出去旅游。当时美国就是梦中的天堂,我都难以想象,当时美国人是多么富有。然而,美国人却是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进行一年一次的旅游。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冲突,如果是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如此的“浪费”,即便是他算是较富有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而美国人是比较潮流的消费观念,就好比中国人存钱买房,美国人买房存钱。旅游虽然消费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这些资产很可能就转化成了另外的人半个月的资产,实现了市场的流通。对于时间,我们应该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对比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我们是不是应该加强时间观念呢?

讲到宏观经济学,我们就要关注一下国家及世界的整体经济形势。中国人在北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纸币,在我们四川成都,被称为“交子”。然而近代,当美国的银行业发达的时候,我们却却是固步自封。我觉得这并非坏事,中国人讲究实在,美国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钱上虚无缥缈的浪漫。最终,也得到了印证,就是20xx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就通货膨胀而言,大家都讨厌甚至痛恨通货膨胀,但如果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讨厌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国人那样厉害。因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来源于市场,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他们的收入随着上升,水涨船高,所以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受多大影响。而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拿固定工资的国家职工,如果工资不相应调整,涨价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中国现今的收入虽然高上去了,但是这完全没有按照时代的应当有的规律发展下去,人们不觉得幸福,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责任归咎于房地产。

本书中很多讲的实例都展现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点,选择性地吸收西方现今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们的否定,因为现在美国好的经济模式,不一定将来就好。就算将来好,也不一定对我们就好。所以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学。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的!因此,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力求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规律,利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身边的现象,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2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当年留学美国时,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一些值得学习和研究的经济现象:例如美国人为什么喜欢搬家,美国最大的赌博城市,美国人的存钱方式等。把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我们,潜移默化地灌输经济学思想,让我们用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这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

在微观经济学中,例举了美国一直以来的一些现象。根据美国政府发表的统计,全美国每年有17%左右的人搬了家。搬家的人中有约60%是就地迁居,其余的是搬往外地。这个比率从70年代以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对比之下,中国人跨市镇流动比车远远低于美国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者发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变动。新能源的开发,工业重心的改变,经济实力的增强,这都促使了人们就业的改变,而选择职业的灵活性使美国的经济富于适应性,而这一切往往伴随以居住地点的迁徙。因此凡是经济繁荣的地方,招聘的广告比较多,从外地迁入的人口也较多,因而住房的需求也比较活跃。并且,在美国搬家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户口限制,无需向任何人或机构报告。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居民们更喜欢买房而不是租房。由此证明,就业的灵活性使经济结构易于调整,但这必将引起人口的流动,如果没有住房市场,人口的流动将受阻。谈了租房和买房的区别,强调了市场分配住房与计划分配的重大差别。

另一个现象就是美国的企业一般以效率高、服务态度好着称,可是邮政却是例外。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竞争,二是国家补贴亏损,从业人员拿着铁饭碗,容易造成效率低服务差。在这个方面,和中国的现象就很一致了,只不过是中国把这种风气暴露的更加露骨。但是两者中又有区别,我国的邮箱口十分狭窄,往往厚一点的信就误服放进去,而在美国,邮箱是可以装下一个小包裹的,这就减少了前往邮局邮递的居民的数量。并且美国成立了多家私人邮局,这是在惜时如金的美国人的呼声中成立的。私人邮局的办事效率很高,服务也大大好于政府邮局,只不过收费很高,约为普通邮资的10倍。我们常有一种习惯信念:只要企业是政府办的,多赚一些钱也无妨,因为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不许私营业垄断是天经地义的,不许政府企业赚钱则有悖于公益。可是严格的经济分析证明,即使赚的钱用之于民,垄断仍会降低社会经济效益。因为将政府企业以低效率赚的钱用之于民,还不如取消垄断,发挥竞争使百姓得到的好处来得大。

百姓在竞争中获益,而政府和私企也通过薄利多销得以发展壮大。宏观经济学的章节中讲述了美国人是如何存钱的。别看美国很富裕,人民的工资高,其实美国人的.储蓄率很低,是世界各大国中最低的。人们之所以从事储蓄,其动机有二。一是为了防老、防意外,在美国还要防失业;二是为了赢利。虽然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美国家庭在银行里存钱,但这并不是储蓄养老的唯一办法,甚至也不是主要的手段。买房子才是他们的主要的手段。大多数美国人从结婚组建家庭开始就存钱买房子,一半是采取贷款,分为三十年还。买房子作为储蓄的一种方式有其独特的优点,既存了钱又有了住处,一举两得。而且房子是实实在在的资产,不像钞票、股票等有价证券只是一张纸,所以购置房地产比较安全。然而买黄金也是一种储蓄手段。在美国黄金是自由买卖的,非商业性的进出海关也没有限制,这种流通的自由使得黄金成为一种灵活、方便、可靠的储蓄 ……此处隐藏17832个字……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近年来,中国要搞黄金周,各大航空公司纷纷开辟新的旅游路线,旅行社不断推出旅游优惠套餐。因为中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人们手中的钱多了,那么对于生活必需品需求的比例下降了,用于其它方面,比如旅游的开支所占的比例也就相应增加了。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消费的总量和生产的总量(只能是以货币表示的价值总量)。它要研究居民的总消费量和总储蓄量随什么而变,研究为什么投资会超过储蓄从而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为什么投资会低于储蓄从而引发失业和萧条。

不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储蓄是每一个家庭都在从事的经济活动。家庭的货币储蓄总额必须等于全社会的投资总额。当这二者相等时,社会上生产出来的商品总值全部都消耗掉,或者用于家庭的日常消费,或者用于基本建设。在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国家里,要使由家庭决策的储蓄恰好等于由企业家决定的投资,确实有难度。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存贷款的利率也是一种价格,当存款超过贷款时利率降低,减少了家庭储蓄的积极性,同时却增加了企业家贷款办企业的积极性;银行里的钱供不应求时则发生相反的过程,因此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一样,利率的浮动可以使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1929年美国发生大萧条证明了上述的经典理论不足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动荡的原因。因为在那次大萧条中美国的社会总产值三年急剧下降,直到10年以后,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生产才恢复原来的水平。大萧条不仅仅是因为投资低于储蓄。由衰退演变成为大萧条主要是另外两个因素促成的,第一是百姓听信谣言,纷纷到银行里挤兑,第二是美国中央银行减少了货币供应,使资金更短缺,物价降低,企业家更不愿投资(存款获利比办企业获利大)。

当购买总量少于生产总量时发生经济运转的障碍,这是由于投资少于储蓄所引起。利率的波动可以调整投资和储蓄,但所引起的作用很有限。30年代的大萧条是两个额外因素所诱发的,即挤兑银行和减少货币供应。

这让我想起20xx年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是:住房者/借款人从贷款人那里借到钱,贷款人将贷款转给特殊目的公司(就是SPV),SPV找到承销人把贷款打包并证券化,经过评级公司评级,该证券就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市场上的购买者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等,也有一些个人投资者。次贷危机起源于利率的上升,房价由上升转为下降,形势发生了逆转。传导的导火索是评级的下调。信息不对称使次贷衍生产品投资人对评级机构有较高的依赖度。评级机构只能用建立在历史数据之上的计量模型来推算违约概率。一旦房价、利率变化,模型原有的假设条件不复存在,评级机构需要对模型进行大幅度的调整。20xx年7月,评级公司下调了一千多只按揭贷款抵押债权的评级,导致市场出现恐慌。

次贷危机主要影响我国出口。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次贷危机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

各个国家都是紧密相连的。经济也可以像气候一样对地球上所有国家都产生影响,更何况小小的个人呢。

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她其实离我们并不远,近在咫尺。虽然这部书主要以美国的经济现象为例,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经济现象,所以在美国发生的事,对中国会产生影响。我们可以作为借鉴,指导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

当你发现很多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时,你会欣喜的说原来如此,难怪这样。这也就让我们对身边的经济现象更加感兴趣,更加关心国家的经济政治走向。大到国家的每一次经济变动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比如房价飞涨的房地产行业,小到商品价格的变动,比如绿豆大蒜的价格上涨,都会对我们的生活水平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相结合,使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善于动脑筋,把握世界规律,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精彩。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15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超多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十分生动形象。我们此刻正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存在必须难度,透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忙!另外,相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我虽然还没接触,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现象能够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因此,此书不仅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对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在微观经济学知识上,书中所举的美国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然后美国人在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尤其也是美国电影,很多的情节就是一家人开着车,搭着帐篷,烧烤架出去旅游。当时美国就是梦中的天堂,我都难以想象,当时美国人是多么富有。然而,美国人却是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进行一年一次的旅游。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冲突,如果是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如此的“浪费”,即便是他算是较富有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而美国人是比较潮流的消费观念,就好比中国人存钱买房,美国人买房存钱。旅游虽然消费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这些资产很可能就转化成了另外的人半个月的资产,实现了市场的流通。对于时间,我们就应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比较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我们是不是就应加强时间观念呢

讲到宏观经济学,我们就要关注一下国家及世界的整体经济形势。中国人在北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纸币,在我们四川成都,被称为“交子”。然而近代,当美国的银行业发达的时候,我们却却是固步自封。我觉得这并非坏事,中国人讲究实在,然后美国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钱上虚无缥缈的浪漫。最终,也得到了印证,就是20xx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就通货膨胀而言,大家都厌恶甚至痛恨通货膨胀,但如果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厌恶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国人那样厉害。因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来源于市场,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他们的收入随着上升,水涨船高,然后所以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受多大影响。而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拿固定工资的国家职工,如果工资不相应调整,涨价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中国现今的收入虽然高上去了,但是这完全没有按照时代的应当有的规律发展下去,人们不觉得幸福,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职责归咎于房地产。

本书中很多讲的实例都展现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然后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就应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点,选取性地吸收西方现今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们的否定,因为此刻美国好的经济模式,不必须将来就好。就算将来好,也不必须对我们就好。所以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学。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力求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规律,利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身边的现象,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