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时间:2025-11-19 04:30:10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例1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例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瓦尔登湖》读后感1

“你得成为一个哥伦布,寻找你内心的的新大陆和新世界,开辟海峡,并不是为了贸易往来,而是为了思想融合。”本书作者亨利·大卫·梭罗,美国作家及自然主义者。《瓦尔登湖》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美国的经典读物。

个人认为这本书适合想了解大自然而又没办法深入自然的人,喜欢探究生活和内心的人。因为该书有冗长的内心独白和细碎的生活细节的描写。

瓦尔登湖是一个美丽的湖,书中有好多描绘湖的地方。如“九月一日,我发现三两株小枫树的叶子已经红了,离湖不远就在三株岔开的白杨下,一个胡角上,临近这水。啊!它们的颜色诉说着许多的故事。慢慢地,一个又一个星期,每株树德特性都显现出来了,它在光亮如镜的湖面上欣赏自己的倒影。每天清晨,这个画廊经理便取下墙上的旧画,换上一些新的地方画家幅,鲜亮而和谐的'色彩多人眼目。”将大自然比喻为画廊经理的表现方式,拟人化地写出湖的美景。

书中的“我”,生活得很满足,他没有豪宅,也没有亿万财产,但是他过的很充实。几平方米的小木屋,再加一块小土地,就是生活了。每天吃自己亲手做的食物,用最原始的方法,展现食物最真实的味道。喜欢吃什么,就在方寸地里种什么,也不必把杂草都去除,或许能得到意外之喜。待收获季节,收获自己劳动得来的果实,那是一种怎样的体会,有些时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邻居聊聊天,钓钓鱼,看看风景,这种生活是怎样的,有些时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邻居聊聊天、钓钓鱼、看看风景,这种生活是怎样的惬意。

我想,梭罗的这本书只是展示了他自己寻找自我的过程,他交给我们一个方法,关键还要靠我们自己去寻找。也许很多人也向往瓦尔登湖那样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认为那种生活一定会是美好的。但,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作者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最终离开。并不是瓦尔登湖不美,也不是因为他厌倦,而是他发现,其实所谓的世外桃源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如果你内心贫乏、无法平静,就算是环游世界,对你来说没有什么差异,你永远找不到世外桃源,因为它只会存在你的心中。

我常想起书中路人留下的一句话,“最高贵的心灵,是最能知足自满的”。世界的每个角落都绽放烟火,风景是不缺的,却缺的是一颗能体会美的心。乡下的人向往城市繁华喧嚣的生活,而城市里的人羡慕乡下那平静悠闲的日子。为什么三毛能在撒哈拉沙漠上找到那么多美丽的故事?为什么梭罗能在那么差的物质条件下过着让今人艳羡的诗意生活?

生活不在别处,认真对待生活,主动对生活索取,回过头,此处便是你的瓦尔登。

《瓦尔登湖》读后感2

“你必须活在当下,乘着每一个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你的永恒。”

——题记

在我意识到生命中只有一种东西属于自己,其他都虚妄的时候,当我发现生活中有太多无足轻重的事情让我感到厌倦的时候,我遇见了梭罗,遇见了他的瓦尔登湖。

打开这本书,只见瓦尔湖湖水不尽的涟漪在书的海洋里荡漾,成排的松树、枫树倒影在湖中,大自然的清香从字里行间淡淡地飘来,微醺着你的灵魂。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所以你的心必须沉下来,要用一种朴素淡薄的心态去迎接它。

“我喜欢独处,我从未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了”,其实,孤独并非就是将自己封锁,与世隔绝,而是丢弃所有的浮躁、烦杂。因为孤独静处让人得以安顿心灵,从而去思考人生,也许这就是梭罗选择到瓦尔登湖旁隐居的原因。在梭罗看来,宁静是靠近孤独的最好方法,因为孤独帮助你思考,引导你去认识自己。也只有宁静孤独下来,人才会思考自己。

现在,我们生活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有许多人过着奔波劳碌,忧心如焚的日子,内心感到空虚。其实我们生活不必如此。“让我们该起床时起床,该休息时安心休息,保持安宁而没有烦忧的心态——下定决心地过好一天”,别被如此湍急的漩涡吞没,抛开各种细枝末节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梭罗说过:“我宁愿独坐在南瓜上,也不愿拥挤地坐在天鹅绒的坐垫上。”这是崇尚自由的人理智的选择,不愿与别人争夺,摒弃世俗。拥有一颗简单而满足的心,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好,但却对握在手中的而感到满足,如果一个人向往简朴的生活,哪里都是“瓦尔登湖”,这样我们也会活得更加幸福和满足,我们的人生也更加精彩。

“短暂人生因思想丰盈而完美。”在喧闹的都市里,保持一份心灵的纯净,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让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济,滤净自己思想杂质,使生命变得更为深邃、纯净和美好。

评:梭罗有一颗孤独而芬芳的灵魂,他选择隐居,未必是让我们每个人都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而是静下心来,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梭罗也启发了我们,生活有很多模式,不必格式化地一窝蜂地追逐大家都在追逐的东西,而忽略了一些能带来真正喜悦的事情。那么张同学,在这种朴素淡薄的心态之下,你所向往的十五六岁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能否在文中添上几笔?

《瓦尔登湖》读后感3

人类立于世千百年,傍水而生,劳力而活,最开始的我们依靠自己双手,拓开这底蕴深厚的土地,继而产生了石器,又有了青铜,再到了今天的现代化智能,从开始的一窍不通,到自给自足,再到了年年有余,最后成了今天的不再满足。像进食一样,人们一步步从渴望食物,到拥有食物,又从饱腹到渴望更多。贪婪的人性让人类不断远离自然,甚至破坏自然,开始肆意破坏土地,开始建起万丈楼阁,开始面不改色的破坏生态,开始无动于衷的看着有毒化工合成品一点一点渗入水源,渗入大地的深处。不理会地球的绝望哀嚎哽咽。

还有谁会想起那种与自然做伴的日子呢?

《瓦尔登湖》创作于十九世纪,彼时工业革命席卷欧洲,资本主义飞速发展,人们被金钱和利益冲昏了头脑,蒙蔽了心智,用尽一切办法让自己获得更加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挥霍不尽的金钱,社会挤压着无知的人类,侵蚀着人性,这是人们摒弃自然的开始。

谁会在这种时代孑然一身呢?

我想说,我们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的时候,何不静下心,找一个没有聒噪浮华,金迷纸醉的地方,找一个依山傍水的山林,找一处简陋的小屋,找一个需要自己烧柴添水的灶炉的地方待上几天,执一本颇有古人韵味的书籍,或者找一架琴,找一盘棋,亲手燃着一壶茶,闲暇时听山,听水,听自然之声。

在一个夏天的早晨,你偶然早起,洗漱好忽而看到旭日东升的'场景,就这么坐在门前,望着它渐渐爬上天。这时我们会恍然发觉,原来自己从前的人生过得这么忙碌,这么辛苦,也这么无知,原来人生也可以这么简单又芳香扑鼻。

我认为 ……此处隐藏8944个字……网络就行,随便一搜索心中所想的就呈现在眼前了。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每天上学都要早起,放假了自然会睡到很晚才起床,就算是出去玩也不会在意路边的风景。大多数时候我们出去都成了“有目的”的,我们总觉得大自然离我们很近就在窗户外面,但慢慢地我们却与大自然渐行渐远。

我喜欢旅游,到各种地方玩,但当我待在家里时我就不想再出去了。每次去外婆家我总是喜欢和妹妹在楼上,等到吃饭时再下楼。老妈总是会喊我到楼下来,有时喊我帮忙做事,有时叫我陪她走走,看看田里的景色、田边的植物。可每次但凡是第二个我都会在楼下站一会儿敷衍老妈,因为我觉得田里的景色没什么好看的。但其实这些风景和外出旅行时的那些著名的风景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只是我觉得这些太平凡普通罢了。

然而出去游玩时我们又能有多少亲近自然呢!我们只是匆匆地在那里走过,最后再留下点纪念,但我们却并不了解它多少。

在看《瓦尔登湖》时,我在羡慕的同时也很佩服梭罗。他喜爱自然,他一直留在瓦尔登湖做着他喜欢的事。他追寻着自己的内心,与山林为友。要是在以前,如果让我一个人待在那里,就算有再美的风景我也无心欣赏,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太孤单了,再美好的`风景也会变得单调。我更不会想着与动物植物做朋友了。但现在看过此书后,或许我也会像梭罗那样了——把自己的心带到大自然里,体验一回没有任何困扰的生活。

梭罗并不因为孤独一人而感到寂寞和无趣,正如他所说:“我的生活本身成了我的快乐,而且永远不失去新意。”他把自己的灵魂带到了大自然中,所以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化,于是看似平淡的生活在他眼中又别有一番新意。

梭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坦,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有大的妨碍。为何我们不尝试着摒弃那些奢侈品,回归人类最初的愿望——与自然亲近并融合呢?

我们是时候回归自然了,让我们带着一颗最纯净的心走进自然,去发现曾经遗失的美好。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本期,塔德为你分享的这本书是《瓦尔登湖》。

这是一本读者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的书,一部分人觉得它干净纯洁,洗涤心灵。另一部分人则觉得它啰嗦矫情,不知所云。

实际上,这是一本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放下功利心,戒除浮躁,才能阅读和体会的书。

一、《瓦尔登湖》简介

本书作者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号称美国版的陶渊明。

梭罗本人学识渊博,甚至会引用孔子的一些话,他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开办过铅笔厂,却十分向往大自然的生活。

《瓦尔登湖》的创作背景是在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带动了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追求权力和金钱,过度开发自然环境。

这本书是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边上,自建的小木屋里写出来的散文集。

二、《瓦尔登湖》主要讲了什么

作者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拿了一把斧子,在瓦尔登湖边上,建造了一座小木屋,开始了自己长达两年的独居生活。

清澈的湖水,温暖的阳光,梭罗自己种地,读书,写作,享受着悠然,恬淡,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思考着人生的哲学。

有读者说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感受书中的一些比喻,你会惊讶于作者的'想象力,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三、《瓦尔登湖》点评

作者崇尚自然风光,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种简单朴实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清澈,宁静的世界。

当然作者也不是说让大家都和他一样生活,而是做一个自由的人,从简单的生活中寻找乐趣。

有的读者感觉这本书比较沉闷,可能看不上几页就想着把它扔掉,然后大骂作者虚伪,矫情,啰嗦。

也有人说,这本书适合失眠的时候,拿出来翻一翻。

其实,读这本书的时候,需要我们放下杂念,慢慢地用心去体会。如果你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去翻开它,可能并不会有什么收获。而能够体会到其中境界的,我想是可以真正静下心来的人。

这本书有很多的翻译版本,有条件的朋友,可以结合英文原版书来看一看。

有的人把《瓦尔登湖》奉为神作,有的人却觉得它是糟粕。我想作为读者,我们应该放下浮躁之心,从中吸收真正有营养的部分。

身处于繁忙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希望这本书能够让你找到心中的那片宁静之地。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再去拜读这篇神的思想吧!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礼貌、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着,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那里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许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刻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透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好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好处。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刻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去拜读这本心灵的教科书吧!它会让你不虚此行。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例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