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班教案认识人民币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教案认识人民币,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教案认识人民币 篇1活动目标:
1认识一以内的货币,并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学习用分币换五分和一角。
2复习10以内加减
活动准备:
教具:开百货店的物品(如:铅笔,本子,球,米等,上面标有价格)
学具:幼儿人手一套10一角的硬币和两枚五角硬币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出示一元以内货币,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
“这些都是什么?”“你们知道他们各自代表多少吗?”“这些钱都是中国的钱,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人民币。”
学习用角币兑换元币
“请小朋友想一想一元可以换成几个一角,教师请幼儿说出自己如何兑换的,然后请幼儿再兑换一次。
(3)“开商店”
“今天商店里有许多东西,我们来看看有哪些东西,它们卖多少钱?”“现在我们来玩商店的游戏,老师当售货员阿姨,小朋友当顾客,你来买东西时要说清楚买什么?要给多少钱?如果要找钱还要你算清找多少钱?”
2活动评价
“今天我们小朋友又学会了一个新本领,能说出不同数目的`钱,还会用他们来兑换。买东西时不仅知道要付多少钱,还能算出要找多少钱。”
活动内容:智力游戏——《与昆虫有约》
1、组织幼儿翻阅昆虫资料,小组讨论:发现哪些昆虫的秘密。
2、组织幼儿讨论:知道哪些昆虫的秘密。激发幼儿大胆在集体面前交流。
3、师展示捕捉来的昆虫请幼儿分辨、观察、讨论:它叫什么?长什么样?资料书里有吗?吃什么?怎样照顾它?
大班教案认识人民币 篇2活动目标
1、认识1元内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名称,知道它们的面值是不同的。
2、初步掌握用货币购物的基本常识。
3、教育幼儿爱护人民币,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5、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1元内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名称,知道它们的面值是不同的。
2、掌握用货币购物的基本常识。
活动准备
每人一个学具盒,内有元、角、分的人民币若干。
在游戏区布置银行、商店。
活动过程
一、 以谈话方式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出示一些学习用品:小朋友你们用的这些东西是谁给你买?你们想不想自己学着到商店里去买呢?想自己去买,就必须认识钱,现在我们来一起认识钱。
二、幼儿分类操作,区分硬币和纸币。
1、请小朋友摸摸、捏捏、看看这些钱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操作回答,教师总结:圆圆的、硬硬的叫硬币。长方形的,像纸一样的叫纸币。
3、请幼儿把纸币和硬币分开。
三、认识钱币的面值。
(一)观察硬币的不同。
1、请幼儿观察1元、5角、1角……的硬币,它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小结:这些硬币的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图案不一样、数字不一样。
(二)认识硬币的面值。
幼儿认识硬币的面值,每个硬币上都有一个数字,数字后面有个字。教师取一枚硬币放在投影仪上,请幼儿观察。这里有数字“1”,后面有一字“元”,这枚硬币是1元,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其它面值的.硬币。
(三)认识纸币的面值。
1、通过玩《纸币找朋友》的游戏来认识纸币的面值。
2、玩游戏《看谁拿得对》:教师说出1元内的某种人民币的名称,幼儿迅速从学具盒中取出相应的硬币和纸币。
四、玩购物游戏,学习基本的购物常识。
玩法:一名教师扮银行工作人员,一名教师扮商店营业员,幼儿扮顾客,幼儿去银行取钱(不超过1元),再去商店买物品,想好买什么。游戏可变换角色进行。请能力强的幼儿扮演银行工作人员和商店营业员。
五、教师讲评:
1、请幼儿讨论:你用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
2、买东西剩的钱该怎么办?
3、教育幼儿要爱护人民币,不要乱花钱。
活动延伸
1、教师带幼儿到超市购物。
2、家长为幼儿提供购买物品的机会,教育幼儿要爱护人民币。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让幼儿摸摸、看看、分分、说说,发现了硬币和纸币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充分体现了幼儿在自我操作中获得知识的特点。幼儿参与积极性特别高。
本次活动以游戏为主,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初步掌握了购物的基本常识,教育幼儿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让幼儿充分积累社会活动经验。
在购物环节,有个别幼儿取钱后不会购物,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先充分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适当进行活动调节或个别指导。
大班教案认识人民币 篇31、学生看书。
师:你知道人民币的哪些知识?请生汇报,全班交流。(人民币的种类、单位、简单的换算……)
2、展示。
(1)出示整套硬币和整套纸币。
师: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几种?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几种?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几种?
(2)出示1元=10角,1角=10分。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A、轻松演练
1、快来算一算:这些人民币一共是多少?
80角=()元
1元5角=()角1元8角=()角
14角=()元()角16角=()元()角
3、送小熊猫回家(填上合适的单位)。
B、快乐闯关
1、换钱游戏:和小熊猫一起做游戏。
(2)熊猫拿1张50元的,你想怎样来换?
(3)熊猫拿1张2元的,你想怎样来换?熊猫出10元、1元、5角呢?
2、买东西。
1元钱能买什么?
数学乐园小超市开业啦!
(1)买一个削笔刀和一个文具盒共用多少钱?
(2)一支钢笔比一个文具盒贵多少钱?
(3)小明想买一支钢笔和一个文具盒,带20元钱,够吗?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课中休息】
师:小朋友们听过《一分钱》这首歌吗?你们会唱吗?
这首歌说了一件什么事?(是说一个小朋友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了警察叔叔。)
师:说得真好!这个小朋友真是一个 ……此处隐藏9697个字……先来计划一下吧!
4、出示计划表:这儿有一张表格,我们可以把想买的东西先来记录一下。
5、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6、集体交流:小朋友们都做好了计划表,现在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计划表。(我想买一本子,2元;一支笔,5元等)
7、自由交流:其他的小朋友呢?你们想不想交流一下?(想)现在就请你们和边上的朋友看一看,说一说。
四、购物
1、现在我们都做好了购物计划,接下来就请你们每人带7元人民币按计划买学习用品吧!(幼儿按计划购物)
2、你们都按照计划挑选好自己需要的东西吗?现在我们一起去收银台付钱吧!(幼儿付钱)
3、你们买到了这么多的学习用品,开心吗?
小朋友们真棒,都是用7元人民币,买到这么多不同的学习用品。
五、人民币的用途
1、那你们知道人民币除了可以购买学习用品外,还有什么用呢?(幼儿自由回答)
2、看多媒体:我们一起看看人民币还有什么用?(简单地说一说,看一看)
3、小结:原来,在我们生活中,用的、吃的、玩的、穿的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人民币,今天,我们一起去文具店用人民币购买了学习用品,以后我们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用人民币做其他的事情,好吗?
大班教案认识人民币 篇12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之分,有不同的面值(元、角)。
2.掌握对10元以内人民币的认识。
3.积极参与活动,了解货币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0以内“仿真人民币”,各种玩具,画有不同面值人民币的盒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提问幼儿:平日吃的东西,穿的衣服,玩的玩具是从哪里来的?幼儿说出是用钱买来的,教师出示“仿真人民币”问幼儿:认识他们吗?他们一样吗?引导幼儿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发给幼儿每人一套“仿真人民币”,让幼儿辨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让幼儿按要求取出相应的币值,例如,教师说出四元,幼儿取出四张一元的人民币;师说六元,幼儿取出一张一元的,一张五元的人民币,或取出六张一元人民币。
3.游戏活动。
教师变成售货员,卖给幼儿玩具,教师说出玩具的价钱,幼儿按量取钱,谁取得既快又准,就把玩具卖给他。幼儿买到玩具后,可以和其他幼儿继续进行游戏,持有不同玩具的幼儿之间可以进行买卖,用“仿真人民币”进行交换。
4.交流小结,让“仿真人民币”回家。
每个盒子上都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请幼儿根据盒子上面值的不同,把人民币送到相应的`盒子里。
5.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内放置十元以上的“仿真人民币”供幼儿继续探索认识。
活动反思
《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是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解决一些和购物有关的实际问题。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能正确、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进行合理、灵活地思考;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正确地收集、整理和加工相关信息;能正确地解决购物时常见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反思的同时要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
要完成上述这些目标,是要依赖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人民币”,我觉得学生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所以在上本单元之前,以为会非常容易的,还曾想着压缩课时,但是开始之后,我才发现一切根本不是我所想的那样,原本3个课时的课,我足足用了一个星期,又复习了2天,直到今天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迷迷糊糊。
这让我思考了许久,怎么会这样呢?《人民币的认识》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很大,每次教学总感觉效果不理想,在三年前的教学中早就领教过它的“看似容易实则很难”,所以在课前我充分进行了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力求帮助孩子们轻松掌握本节课知识,觉得准备的比较充分了,但是上完课我还是感到不满意。
大班教案认识人民币 篇13活动目标
1、认识1元内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名称,知道它们的面值是不同的;
2、初步掌握用货币购物的基本常识;
3、教育幼儿爱护人民币,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每人一个学具盒,内有元、角、分的人民币若干。实物投影仪。在游戏区布置银行、商店。
活动过程
1、以谈话方式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出示一些学习用品:小朋友你们用的这些东西是谁给你买?你们想不想自己学着到商店里去买呢?想自己去买,就必须认识钱,现在我们来一起认识钱。
2、幼儿分类操作,区分硬币和纸币
(1)请小朋友摸摸、捏捏、看看这些钱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操作回答,教师总结:圆圆的、硬硬的叫硬币。长方形的,像纸一样的叫纸币。
(3)请幼儿把纸币和硬币分开。
3、认识钱币的面值
(1)观察硬币的`不同
请幼儿观察1元、5角、……的硬币,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这些硬币的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图案不一样、数字不一样。
(2)认识硬币的面值
幼儿认识硬币的面值,每个硬币上都有一个数字,数字后面有个字。教师取一枚硬币放在投影仪上,请幼儿观察。这里有数字“1”,后面有一字“元”,这枚硬币是1元,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其它面值硬币。
(3)认识纸币的面值
通过玩《纸币找朋友》的游戏来认识纸币的面值。
玩游戏《看谁拿得对》:教师说出1元内的某种人民币的名称,幼儿迅速从学具盒中取出相应的硬币和纸币。
4、玩购物游戏,学习基本的购物常识
玩法:一名教师扮银行工作人员,一名教师扮商店营业员,幼儿扮顾客,幼儿去银行取钱(不超过1元),再去商店买物品,想好买什么。游戏可变换角色进行。可请能力强的幼儿扮演银行工作人员和商店营业员。
5、教师讲评
(1)请幼儿讨论:你用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
(2)买东西剩的钱该怎么办?
(3)教育幼儿要爱护人民币,不要乱花钱。
活动延伸
1、教师带幼儿到超市购物。
2、家长为幼儿提供购买物品的机会,教育幼儿要爱护人民币。
活动评析
该活动属于“个别探究——集中研讨式”的设计。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让幼儿摸摸、看看、分分、说说,发现了硬币和纸币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充分体现了幼儿在自我操作中获得了知识。本次活动以游戏为主,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初步掌握了购物的基本常识,引导幼儿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大班教案5篇[合集]](https://img.jihtu.com/upload/209.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