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晏子使楚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晏子使楚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晏子使楚教案1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进行反驳,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和齐国的尊严的故事。全文以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为序,顺序清楚,结构完整。本文意在让学生感受正义和智慧的力量,学习按一定顺序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识生字,感情朗读,分角色演内容。
2、了解课文内容及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楚王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如何反驳: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2、理解晏子反驳的话。
教具:课件(图画、文字)
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直奔课题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帮助田忌以智取胜的故事,今天,我们再认识一位春秋末期齐国的晏子,(人物课件)他干什么呢?(板)从题目看,你想弄明白哪些问题?(板)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看黑板,请看文中对这些问题有没有说明,在哪些段落,标上记号。
三、阅读课文,合作探究
1、晏子使楚的起因是什么?(板)抓住“国势强盛”“想乘机”等词,引起下文。
2、哪几节写晏子使楚经过?主要人物都有谁?(板)晏子到楚国,和楚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请用一两句话概括说明。(板)
3、小声自由读3—5节(出示课件问题)引导学生找出“侮辱”与“反驳”的关键性的句子,同桌相互交流讨论,作上记号。(分析解答,师生互动)
4、晏子凭着惊人的智慧,卓越的辩才与楚王针锋相对,斗智斗勇,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楚王处于被动,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板)这就是故事的结果。
5、你认为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
6、看结构:除了重点内容之外,还写了起因和结果,这样写好处是什么?
7、既然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那么这篇文章是写人还是写事?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抓住叙事的六大要素口述。
8、今天我们认识了晏子,同时也认识了楚王,作者是从哪方面来写人物的?(语言)你认为晏子,楚王的语言分别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课下练习,下节课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质疑问难,拓展延伸
1、你还有哪些疑问?课上能解决的解决,解决不了,课下我们共同查找资料。好吗?
2、你想对晏子说什么?写在图下。
3、如果对春秋战国时期小故事感兴趣,课下找有关书籍读一读。
板书略
课件问题
楚王几次、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又是如何反驳的?结果怎样?
晏子使楚教案2《晏子使楚》故事颇具戏剧性,双方不太友善的对话中暗藏诸多机巧:楚王听说晏子是善于辞令之人,想借机刁难他,楚国君臣商议,决定通过诬蔑齐人为盗,进而诬蔑“齐人善盗”。这些贬损与侮辱,表面上是刁难晏子,实则矛头直指齐国。面对楚王君臣的挑衅,晏子临阵不乱,机警应变,巧施辩辞,应付裕如。针对楚王诬蔑齐人“善盗”,晏子引用橘化为枳的故事,类比推理得出“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却盗,正是楚地水土、地气即社会环境造成”的结论,让楚王“反取病焉”。 课前可先布置学生了解历史上其他机智善辩的故事。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基础,所以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培养他们自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一能流畅地有感情地诵读全文,二能复述故事情节,准确的翻译全文,总结并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读懂课文内容,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2、结合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什么是类比,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结合书下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意。
2、反复诵读,总结文言现象及学习规律。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并学习晏子机智勇敢、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
2、感悟人物的形象特点,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3、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总结文言现象及文言语文学习的规律。
教学难点:
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自学、讨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熟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翻译全文。
教学内容与步骤:
晏子使楚教案3[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2、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难点:语言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从公元前556年开始,他继承父亲的官职,在齐灵公、庄公、景公时历任卿相,掌管齐国政治,讲究礼仪,以“节俭力行”著称。
由于晏婴的“节俭力行“符合于墨家的宗旨,晏婴就为后来墨家所推崇。《晏子春秋》这部书,柳宗元认为它很可能是“墨子之秆有齐人者为之”,大约是战国中期墨家学派的人收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成书的。它文学性很强,有不少记叙生动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二、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补充解释
习辞:善于辞令何以也:用什么办法以:用
为其来也:王引之《经传释词》:“为其来也,言‘于其来也’。”
何坐:犯什么罪避席:离开坐席,表示郑重。
实:果实熙:同“嬉”,戏弄,开玩笑
反取病焉:反而自取其辱
左右:身边的臣们
所以:表示“……的原因”。
2、逐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⑴实词、虚词的积累。如对课文注释中的词语要多读、多记,不断温故知新。
⑵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辨识、理解。
通假字:熙,同“嬉”,开玩笑。一词多义:之、使
古今异义词:何坐坐盗避席其实(它的果实)所以(…… ……此处隐藏19731个字……
抄写本课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问题导入
听写词语:侮辱、尊重
让学生找出这两个词语在文中相关的句子: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读这两句话,让学生讨论交流:楚王一心想“侮辱”晏子,为什么后来又不敢不“尊重”晏子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的第3——5自然段。
(设计理念:一个关键问题,能去“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教路”和“学路”呈现出清晰脉络,教师的“教”变得有力有序,学生的“学”变得有纲有目。)
读悟课文
1、师: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你能画出相关的句子吗?学生读画出的句子,教师出示相关句子:
(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2)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2、师:我们来多读几遍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齐读、自由读,学生交流体会)
师:可见,楚王的`用意很明显,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以达到长楚国威风的目的,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他勃勃的野心,不可一世的嘴脸,能读出你们的体会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师:那么他的目的达到了吗?请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
学生读画出来的句子,屏幕出示:
楚王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楚王只好赔着笑。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师:从这几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交流体会)
师:那么晏子是怎样“取笑”楚王的呢?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屏幕出示:
(1)“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2)“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3)“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8、悟:请学生读这几句话,你觉得此时晏子的心情怎样?他会用怎样的语气说这些话?
9、读:请同桌分角色读读晏子和楚王的三段对话,体会晏子的机智和楚王的狡诈。
10、品:晏子对楚王的反驳妙吗?妙在哪里?
A、“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训练一:如果让我钻洞进去,那么楚国就是,楚王就是
。只要,就。
学生讨论交流,板书:狗国。
B、“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训练二:“最不中用”指。因为,所以。
学生讨论交流,板书:最下等国。
C、“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训练三:第一次的“水土不同”指,第二次的“水土不同”指。因为,所以。
学生讨论交流,板书:强盗国。
11、师小结:这真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楚王自恃国事强盛,几次三番侮辱齐国和晏子,最后还是晏子技高一筹,获得了胜利。晏子能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板书:聪明善辩、维护国家利益)
12、师生接读,再次体会晏子语言的精彩,思想的睿智。
13、总结:晏子妙语连珠,聪明智慧,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赢得了楚王的尊重,使楚王不得不改变姿态,有开始的“侮辱”变成最后的“尊重”。
(设计理念:抓住晏子与楚王的三次对话,以诵读为平台,通过角色互换,逻辑推理,语言实践,由表及里地展现晏子的语言交往魅力,让学生真正懂得精炼得当的语言,可以使我们和别人有效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可以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愉悦身心,活跃生活。)
拓展延伸
让学生从文中三个故事中任选其中一个,先编一编剧本,再合作排一排。
组织。教师指导各小组编写剧本,排练节目。
展示。选择一两组进行演示,并顺势引导学生进行点评。
(设计理念:学生仅仅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融进文本,内化文本,因此,言语实践在语文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言的实践中来;另一方面,调动学生主动阅读、主动建构、主动创造的激情,通过揣摩人物的心理,模仿人物的语气,进一步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进一步促进文本语言的内化。)
晏子使楚教案15教学目标:
1.了解《晏子使楚》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
2.学习《晏子使楚》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晏子使楚》的含义和主旨。
2.学习《晏子使楚》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晏子使楚》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运用《晏子使楚》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讨论,了解学生对《晏子使楚》的了解程度。
2.介绍《晏子使楚》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
二、阅读理解
1.分组阅读《晏子使楚》,理解文章的主旨。
2.讨论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3.分析文章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如排比、反问、比喻等。
三、写作练习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晏子使楚》的读后感。
2.学生分组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晏子使楚》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四、课堂总结
1.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总结学生的学习收获和不足。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阅读《晏子使楚》,让学生了解了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于比喻和象征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一节课我会加强这方面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大班教案5篇[合集]](https://img.jihtu.com/upload/209.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