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与折叠》教案

时间:2025-10-27 08:48:09
《展开与折叠》教案

《展开与折叠》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展开与折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展开与折叠》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纸盒、剪刀、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1) 六个面(2)12条棱 (3)8个顶点

不同点:六个面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剪一剪:

引导学生通过把1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图。

2、说一说:

正方体展开图是怎样的?

3、将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试试看。

4、比一比。学生回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相同点不同点

学生动手剪开正方体纸盒。

观察,得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展开图。

小组中进行交流。说说自己剪的方法,比一比展开图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剪开长方体盒子,观察长方体的展开图。

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盒子和正方体盒子进行比较。

通过复习巩固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引入认识展开长方体、正方体的折叠。

通过剪一剪等实践活动,把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剪开得到平面图形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相同点:有六个面。

不同点:六个面的大小不同。

5、做一做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正方体? 长方体?

① 围成正方体所要的条件?

② 用手中的材料尝试折叠。

③ 独立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要求。

④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三、练一练

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看展开图。

在操作中进行验证。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思考:与1、2、3号面相对的的是几号面?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3、动手折一折,试一试。

通过做一做,引导学生体会展开图形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通过折叠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全课小结

跟小组内的同学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在什么?

板书设计:

展开与折叠

面―――体

《展开与折叠》教案2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2.了解棱柱展开图的形状,能正确地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大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较为规范的语言.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操作活动中揭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1.在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形成规范的语言.

2.能根据棱柱的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根据棱柱的展开图判断和操作简单的立体图形.

教学方法:实验——归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为出发点,认识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还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棱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几条线?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棱柱,学习了这节课后,你就可以很轻松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啦.(出示课件)

Ⅱ.讲授新课

1.从做一做中认识棱柱的特性

[师]教师节就要到了,同学们有精美的小礼物,——一张贺卡,一句祝福……如果能包装上自己亲手设计的精美的包装,那种祝福将更为深情.我这儿也有礼物送给我过去的一位老师,我想把它放在一个长方体(棱柱)形状的包装盒里,可以吗?

[师]同学们,这样的一个包装盒,就是一个棱柱,回答第(1)问题:这棱柱的上、下底面一样吗?它们各有几条边?

[生]这个棱柱的上、下底面是一样的,它们的相对面都是一样的。

[师]你所说的一样如何理解?

[生]大小一样,即每条边对应相等.

[生]老师,我觉得是不仅大小一样,而且形状也是相同的,如果要把它们剪下来,应该是完全重合的.(大家表示认可)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精彩,能用自己形象的语言,将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关系描述的如此清楚,很了不起.接下来第(2)题,这个棱柱有几个侧面?侧面的形状是什么图形?

[生]应该有五个侧面,由原来的平面设计图就可以看出,并且这五个侧面形状都是长方形,老师我还发现侧面的个数与底面的边数是相等的.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棱柱,棱柱的特性已从我们的勤劳的双手中流淌出来.上节课,我们知道,面与面相交可以得到线,棱柱的相邻侧面与侧面有交线,侧面与底面相交也有交线,这个棱柱有多少条交线呢?

[生]有15条交线.因为相邻侧面与侧面相交有5条,侧面与底面相交上下各有5条,所以总共15条.

[师]那么这个棱柱呢?它的上下底面是六边形,它有多少条交线呢?

[生]应该有18条.

[师]如果棱柱的底面是七边形、八边形……n边形,它们又该有多少条交线呢?

(同学们略加思索后回答)

[生]我认为七边形应有7×3=21条边;八边形应有8×3=24条边,……n边形应有n×3条边.

[师]很好,所以说棱柱有多少条交线是由底面的边数确定的.我们把 ……此处隐藏10102个字……加强感悟立体图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了解寻找对应面的基本方法,然后,上升到由展开图的面想象立体图形的面的对应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10分)

1.判断下面几图是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学生判断,讲清原因,个别不好理解的让学生动手来操作。)

说明:并不是6个面就能折成正方体,5号图有7个面,可以围成一个正方体,但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我们掌握了展开图的特点,学会了标"上,下,左,右,前,后"面的方法就可以辨别正方形拼接图能否折成正方体。

2.(课件出示书17页练一练第一题)屏幕上这道题你能够独立完成吗?请说出正方体展开图中与1号、2号、3号面相对的各是几号面? 教师可以通过折一折,让学生猜想对不对。(教师演示折叠过程)

如果以2号面定为底面,2号对几号?1号对几号?3号面呢?(教师演示)如果把1号面定为底面,还是这个结果吗?(学生回答后,折叠回正方体验证)换3号面为底面呢?(停顿等学生回答后,旋转图形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如果把底面换成4.5.6号,结果一样吗?教师可以问学生:"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创设条件、积极引导,有意识的培养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习惯。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潜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带着知识、经验、思考、兴致参与教学过程。通过此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收获(2分)

教师问:"学习到这里,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收获,心中还有什么疑问?"

《展开与折叠》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正方体的展开图以及相对应折叠后的面。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理解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自主动手探索有助于加深理解以及培养自主学习思维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相等。

二、新课引入

1、自主实践

沿着棱剪开要求携带的正方体盒子,并将你得到的剪开图画出来。

2、交流思考

全班交流,剪出了几种不同形状的`展开图?说一说,分别是如何得到的?

3、总结归纳(正方形折叠图和展开图范例)

4、可与同伴合作,把每一种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

5、图示

这是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请分别说出1号、2号、3号面相对的各是几号面?

(1)1对6,2对4,3对5

(2)1对5,2对4,3对6

6、练习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哪个盒子的展开图?想一想,说一说。

1对2,2对3,3对4,4对1

三、例与练

例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

②③ ④⑤

练习:下列图形中哪些是正方体的展开图?是的画“√”,不是的画“×”。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

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

《展开与折叠》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将正方体、长方体、棱锥、棱柱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由它们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3、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特性,并能初步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简单的立体图形判别平面图形;反之,根据平面图形判别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

让学生自己出示现实生活中某些商品的包装盒(课前准备工作),制作这些纸盒,我们是先根据它们表面展开后图形的形状剪裁纸张,再折叠围成,从而引入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图形(棱柱)的`感受,体会棱柱的性质做一做

活动一:

1、如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请同学们以同桌的形式动手做做看。

2、操作完后,请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模型。

3、实践验证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如图2所示的棱柱。

4、教师介绍棱柱的各部分名称。

《展开与折叠》教案13

教学目标:

1. 通过展开与折叠,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2. 学生通过动手动脚实验,发挥想象,开展讨论等方式,认识立体图形与它们的平面展开图的关系;

3. 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是哪个几何体的展开图.

教学重点:

将立体图形展成平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

按规定形状把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提出问题:如果把正方体沿某些棱剪开,平面展开图会是什么样子的?

二.教学过程 动手做一做

活动1:

把圆柱,圆锥的'侧面沿虚线剪开,观察: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几何图形?请画出它的侧面展开图

结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活动2:

把无盖的的正方体纸盒按图中的红线剪开,并画出展开后的平面图形,把你的展开图与同学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同一正方体按沿棱按同一方式剪开可以得到相同的平面展开图.

活动3:

将正方体图形沿某些棱按你喜欢的方式剪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在与同学交流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同一个正方体沿不同的棱剪开可以得到不同的图形.

活动4:

将正方体沿棱剪开成平面展开图,你能的到以下图形吗?请你试一试.

























想一想:要将一个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展开图要剪开多少条棱?

观察: 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有什么特点?

活动5:

将长方体沿棱剪开成平面展开图,与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比较,你发现他们有何异同?

三.练一练

四.小结: 畅所欲言

1. 你学会了什么?

2. 你最喜欢的一个环节是什么?

3. 你收获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小组合作探讨:将正方体沿棱展开成平面图形,到底回出现多少种不同的图形,剪一剪,试一试,把所得的图形在纸上画出

《《展开与折叠》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