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时间:2025-10-09 17:24:11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触龙说赵太后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文中尊称与谦称。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结合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

3.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曲折委婉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疏通、评判、翻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父母应为子女作长期打算的道理,明白溺爱的危害性。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

难点:对触龙曲折委婉的劝谏语言的理解。

解决办法:让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层背诵课文第三段。领悟触龙的劝谏语言。教师要介绍作品背景材料,对课文涉及的文言知识要点拨、归纳。

●学生活动设计

1.借助课文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3.制作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文言知识卡片,积累文言知识。

4.讨论课文层次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评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

5.讨论触龙的劝谏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二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

本单元已经学过两篇“谏说”类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篇文章的主人公在“谏说”方面各有特色,均取得了成功。烛之武善于抓住矛盾,分析利弊,逐层深入,正反剖析;而邹忌则善于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类比推理。这都是因为他们能够从“谏说”对象的利益、心理出发,统观全局,并且具有很高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谏说”类的文章《触龙说赵太后》,看看触龙的“谏说”又有什么特点,是如何说服赵太后的。

2.背景及人物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位,因年小故由赵太后(即赵威后)执政。此时,秦见赵新旧交替,国内动荡不安,以为有机可乘,便发兵攻赵。赵向齐求救,而齐则要赵让孝成王之弟(赵太后最小的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方才出兵。赵太后溺爱小儿子,坚决不肯让长安君去做人质。于是触龙出面劝说赵太后,终于使她同意让长安君去做人质,齐国才出兵救赵。

赵太后,赵惠文王之妻赵威后。惠文王死后,孝成王年幼,威后执政。《战国策?齐策》中记载了赵威后问齐使的一段对话,她先问齐国的年成和百姓,然后才问齐国国君,并对齐国两个贤士不被重用,一名孝女没有受到敬重要深表不满,体现了她以民为本的政治见解和积极用士的精神,是个开明君主。这是她最终接受触龙劝谏的思想基础。

触龙,赵国的大臣,担任左师。他年龄大、资格老、关系深,有丰富的人生经验,目光长远、对赵国忠心耿耿,这也是他劝谏成功的基础。

3.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强(qiǎn)谏 心唾(tuò)其面 揖(xū)之 有所郄(xì)

恃(shì)辇(niǎn) 耆(shì)食 不肖(xiào) 没(mò)死 沟壑(hè) 媪(ǎo) 持其踵(zhǒng) 挟(xié)重器

膏腴(yú) 百乘(shèng)

(2)注意以下句子的诵读停顿

日食饮/得无衰乎 太后之色/少解 年/几何矣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则/为之/计深远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尽量读出一些味道。

提示:第一段太后的话,要读出恼怒、严厉;第二段触龙的话要读得恳切、舒缓;第三段触龙的话,求职要读出影射之味,“甚于妇人”要读得风趣,“老臣窃以为”要读得轻松,“则为之计深远”要读得深沉,“岂非”要读得肯定。第四段触龙的话要读得从容、深沉,表现出忧虑。

5.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1)古今异义

“用事”:执政。“丈夫”:男子。“徐趋”:小步快走。“疾走”:快跑。“百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没死”:冒着死罪。“至于赵元为赵”:到了……的时候。

(2)通假

“耆”通“嗜”,“反”通“返”,“奉”通“俸”。

(3)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

使动用法:“没死以闻”(使闻),“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地位尊贵)

动词用作名词:“其继有在乎”(继承人)

(4)句式

“日食饮得无衰乎”(该不会……吧)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难道不是……吗)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凭什么……)

(5)尊称与谦称

完成课后练习三,然后加以整理。

(6)一词多义

完成课后练习二“质”“及”“甚”“少”“异”“为”。

补充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才)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却)

赵氏求救于齐 (向)

于 和于身也 (在)

甚于如人 (比)

6.扩展

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切忌望文生义。古今词义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范围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般江河。

2.词义范围缩小。例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则缩小仅指夫妻中男的一方。

3.词义的转移。例如“是”古代的意思是跑,而现在转为行走。

4.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谤讥”是中性词,而现在则为贬义词。

5.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在是一个双音合成词。例如“地方”“至于”。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体会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4.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质、揖、愿、闻、恣、”等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此处隐藏38236个字……先从为自己幼子求“补黑衣之数”入手,影射长安君,从感情上让太后产生共鸣;然后又借燕后作反衬,激赵太后反驳,顺理成章地提出主旨;接着又设身处地进入角色,与太后一起动情回忆疼爱燕后的情景,使太后完全接受了道理。

6.如果说前面触龙还是曲折迂回、旁敲侧击的话,第四段就直接阐明观点了。说说这一段是分几层讲的?

[点拨]第一层提出两个“有在者乎”的历史事实,欲擒故纵。第二层分析“无有”“不闻”的原因,得出规律。第三层水到渠成,类比长安君,批评赵太后,一针见血,击中要害。第四层巧妙地归结到“爱子”这个话题上,刚而转柔,使太后深受感动而醒悟。

7.本文善于用精当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心理变化,试找出反映太后心理变化的细节描写。

[点拨]“盛气而揖之”一“太后之色少解”一“笑日”

8.讨论归纳本文的表现手法及触龙的游说艺术

(1)情节跌宕起伏

触龙入见太后,太后盛气揖之,剑拔弩张,矛盾一触即发。但出人意料,触龙只字不提人质,却谈身体状况,养生之道,太后色少解;既而触龙又提出为幼子求卫土:之职的请求,似乎是来找太后“开后门”来了;言谈中太后觅得知音,转怒为喜,并不由自主提出爱长安君甚于爱燕后;接着触龙一番表扬,已使太后为自己在长安君为人质问题上的短识而惭愧;然后又荡开一笔,写触龙大谈诸侯溺爱子女的恶果,巩固了游说战果,终使赵太后被说服。情节尺水兴波,扣人心弦。

(2)说理正反对比

本文谈话的中心是父母如何对待子女,触龙的观点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正面说理:①令贱息舒棋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使其自主。②太后爱燕后,常祝之:“必勿使反。”反面说理:赵先主及同时代各诸侯之后嗣,位尊无功,奉厚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以至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在两相对比的基础上,置赵太后于何去何从的抉择之中,触龙一句“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如重锤击鼓,振聋发聩,使赵太后猛然醒悟。

(3)游说攻心为上

触龙游说,攻心为上。开始一番闲聊,起到了托长交谈时间,缓和谈话气氛的作用。接着提出为子谋职的请求则声东击西,彻底消除太后的戒心,营造了良好的淡话气氛。表扬太后为女儿深谋远虑,是为了树立太后的自信心,使她感到自己更能为长安君深谋远虑,最后摆出两条道路让太后选择,把主动权交给对方。可见触龙的游说语言艺术炉火纯青。

(4)运用伏笔回锋

触龙言及自己为儿子谋划时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不经意处,伏下一笔,“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则回锋相照应,文章细针密线,构思精巧。

(三)总结扩展

[总结]

公元前266年,赵惠王死了,接任的孝成王年纪尚小,国政暂时由赵太后掌管。秦国看到赵国困难重重,欲乘机进犯。赵国只好向齐国求救,齐王却提出拿孝成王的弟弟长安君做人质。长安君是赵太后的掌上明珠,太后执意不肯让他去。面对垂帘听政而又爱子情切不能忍痛割爱顾全大局的妇人,进谏必须讲求策略。当时,赵太后闻听触龙进谏,早已知道触龙必定是来劝驾。于是,她先摆出吐唾的架势,表明她的态度坚决。而触龙进门后,先避实就虚,说明自己此次不是来劝驾而是问安,大出太后意外。赵太后的第一道心理防线被击破,“色少解”,终于和触龙攀谈起来。触龙这时因势利导,又旁敲侧击,谈起了子女的问题,并“走起后门”,要求太后顾惜他的小儿子,流露出爱子情深的真情。太后似乎找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和知音,竟说道:“丈夫亦爱怜其少子。”到此,触龙已经用激将法让太后道出了真心话。“妇人异甚”,太后免提孩子的第二道心理防线又被触龙击破。然后,触龙立即抓住这个时机,趁势把话题转到正题。但此时他还是绝口不提人质的问题,而又采用了迂回曲折的方法,拿长安君与燕后进行比较,逐渐提出了“爱子情切”的真正问题是为子女以后的前途着想的命题。这时候,他便开始直陈利害,点明了赵太后爱子态度方法的不当。至此,太后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在触龙人情人量的分析上土崩瓦解,使她不由自主地说出“诺,恣君之所使之”。问题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通观全文,触龙的进谏成功就在于他使用了避实就虚、移花接木、巧于迂回的方法。这种说辨的方法,可以使论敌的说辨意识丧失平衡,心理防线崩溃,最终使论敌不由自主地就范,从而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扩展]

文言实词词义判断六法

(1)形训法。即运用形训,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2)声训法。即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

“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敝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敝,兵器也不锋利了。

(3)相似法。即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涪正确的解释。如: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可从相应的“小流”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4)成语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请看下面的例子: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B.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C.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D.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言听计从)

从上面几个例子中,括号内成语中的加点词词义,我们平时是比较熟悉的,借助这些熟悉的词义,帮助我们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5)对文法。即在一些整齐的文言句式中,相对应的位置上往往是同义词或近义词,我们可以用其中一个已知的,推知另一个难懂词的词义。如: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通五经,贯六艺。

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D.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A中由“被”推知“见”也作“被”;B中由“通”推知“贯”也作“通”;C中由“慎”推知“敬”也作“慎”;D中由“用”推知“以”也作“用”。

(6)语法法。即借助语法结构分析词义。如:

A.烟涛微茫信请求

B.楚王贪而信张仪

C.信义著于四海

A句中“难求”为谓语,“信”修饰“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可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B句中可以看出“信张仪”是个动宾结构,可断定“信”作“相信”讲。在D句中可以看出“信义”作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主语,由此可推知“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四)布置作业

1.归纳巩固文言知识。

2.反复阅读,熟练背诵第三段。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