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5-10-07 17:24:09
科学教案9篇[优]

科学教案9篇[优]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师:同学们,平时玩过滑梯吗?谁能说说玩滑梯时你有什么感受?

师:你从滑梯滑下来时,身体与滑梯接触的地方有什么感觉?学生汇报交流。

小组交流,学生说出身体与滑梯接触时有摩擦的感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生活走向科学,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亲身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探究活动:

1.体会摩擦力。

活动一:手在桌面上摩擦。

师:请大家用手在桌面上摩擦,你有什么感觉?

师:请你在手上垫上白纸,再在桌面上摩擦,你又有什么感觉?

活动二:拉动蹲在地上的同学。

师:拉动蹲在地上的体重较大的同学,说一说在拉动时你有什么感觉?

师:拉动蹲在地上体重较轻的同学,说一说你又有什么感觉?

师:通过刚才两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我们在桌面或地面上推或拉一个物体时,会感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和桌面或地面之间产生了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科学上称摩擦力。推拉物体时感到很费力说明摩擦力大,感到比较省力说明摩擦力小。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以上实验和活动,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2)猜想假设。

(3)制定方案。

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能不能设计个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测呢?

实验方案一:选择表面光滑和粗糙的两块木板,分别在上面用同样的速度拉动同一个木块,看看用多大的力,并分别记录下来。每个实验做两次,比较两个实验用力的大小。

实验方案二:将木块放在光滑的木板上,在木块上先后加放不同数量的砝码,分别用同样的速度拉动木块,比较两次实验用力的大小。

(4)实施探究。

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记录表

实验次数改变的因素保持不变的因素我们的发现我们的结论

(5)展示交流。

师: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师:大家说得很好。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被拉动物体的轻重有直接关系。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就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就越小。

3.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师:生活中有很多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本图片,可投影或播放有关视频)。你能说一下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汇报。(手被磨得有些疼痛。)

学生汇报。(手磨起来要滑多了。)

学生汇报。(拉体重较大的同学需要费很大的力气,而体重较轻的同学就要省力多了。)

学生汇报。

学生猜想假设并相互交流。学生讨论后汇报:“可能与物体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可能与被拉物体重量有关”等。

各组讨论实验方案并汇报。

各小组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工具进行试验,并将验证结果记录下来。各组学生开始试验。

各组展示.汇报实验记录与过程。

学生讨论汇报。

学生汇报。

学生在对比活动中感受到费力和省力,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引导学生正确了解人们有效利用摩擦力的实例,以及人们克服摩擦力的做法,并进一步理解这些“克服摩擦力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通过交流,认识到人们要尽可能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使学生全面认识到摩擦力的利与弊。让学生明确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服务。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2.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

3、愿意与同学交流使用斜面的好处和不足。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研究斜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简单机械实验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导入

谈话:要把一大桶油从地面运到汽车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既简单又省力的`方法,是从地面到车厢斜着搭一块木板,把油桶沿着倾斜的木板推上去。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倾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课题:斜坡的科学)

二、研究斜面的作用

1、讨论:一大桶油很重,一个人搬不动;可是沿着斜面,一个人就能把它推上汽车。这说明斜面有什么作用?

2、感受:把一个物体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体验利用斜面和不利用斜面由什么不同。

3、分析斜面的工作图,提出自己的猜想:

(1)重物被抬高的高度是否相同?

(2)重物被抬高时所走的距离是否相同?

(3)重物被抬高时是否有其他物体帮助托住了该物体?

我们小组的猜想是 。

4、设计实验方案,分小组开展实验。

①把木块立在桌上,将木板(光滑面朝上)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

②每组滚轮用测力计把它提起,观察用多少力?

③把滚动的圆木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滚动,速度要慢、匀,观察用多少力?

④及时记录好有关数据。

5、分析整理。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第二课时

三、把斜面“卷”起来

1、照图做一做,看看斜面卷起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2、讨论交流:

(1)分析两图中蚂蚁爬行的路线由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卷起来的斜面由什么优点?

3、画出几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将它们剪下来,卷在铅笔上,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4、交流本组的发现。

四、斜面的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学生分析。

2、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实例?

板书设计:

4、斜坡的科学

斜面能省力

斜面不省距离

斜面越长越省力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和关心周围生活中的小科技产品。

2、了解纸 ……此处隐藏2170个字……

难点:按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科学教案 篇7

一、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二、解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三、字词积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坏事)。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

四、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

1、本论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2、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要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

3、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4、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五、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第一问,答案在第5段。

第二问,答案在第6段。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4、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东方科学和思想思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计。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六、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科学的种子——实验数学、科学——来自东方

东方科学——(哲学思想、人文怀念)——西方科学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的科技成就对祖国和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启发学生学习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在艰苦条件下执著追求的科学精神。

通过科技小报的编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邓稼先和“两弹一星”。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

2.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的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收集中国现代科学家刻苦钻研科学技术的事迹。编写故事,编辑和制作科技小报和在班级交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展示我国近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直观、形象的认识。

指导学生归纳近代科技的`成就,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

2.难点:“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

教法与学法

1.教法:讲解法、讲述法和谈话法,多媒体电教手段演示。

2.学法:教师引导下的分析讨论。

课前导学

1.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学生分组查找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邓稼先、袁隆平有关资料。

2.指导学生编辑小报:学生预习本课、制作小报。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一、“两弹一星”

1.原子弹

2.导弹

3.“两弹元勋”──邓稼先

4.卫星

二、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教学资源

1.实物投影仪、电脑、录像机(或VCD机)。

2.投影图片《近程导弹待命发射》。

3.投影图片《洲际导弹发射升空》。

4.投影图片《返回式遥感卫星重返大地》《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5.录像带或VCD光盘:纪录片《东方巨响》片段。

科学教案 篇9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

最后总结科学概念。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挂的钩码平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尝试的发现,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平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Т拥诙个班起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科学教案9篇[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