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题作文集合九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话题作文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话题作文 篇1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中国的道教、泊来的佛教(后演化成中国式佛教)为基础的、反映民族特征与风貌的文化。经千年比较与融合形成独特之文化。
适值今日,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深入考察时,绝不可忽视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作用的各种思想、学派之间的对立、渗透、排斥、融合。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可囊括整部中华文明史。
儒道两家前后都形成于春秋末期。从两家形成之初即矛盾斗争又相互融合。战国中期道家学派发展至庄周等人时,始蔚大观,从而成为先秦时期鼎足而立的三大学派之一。这时,一方面是各学派内部的大分化,如《韩非子?显学篇))中说的:“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庄子?天下篇》谈到当时的道家,也有“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三家之别。
此外,法家有齐法家和三晋法家之分,名家有惠施和公孙龙等等。然而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股各学派(主要是儒道法三家)相互渗透、融合的发展趋势。在今传《管子》一书中,
我 们可以找到战国中后期各学派相互融合的各类代表作。其中既有以儒为主,儒道、儒法融合的作品;也有以道为主,道儒、道法融合的作品:以及以法为主,法儒、法道融合的作品。在荀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以儒为主,融合法、道、兼采名、墨的倾向。在韩非的思想中,以法为主,融合道家的特点也是明显的。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至东晋南北朝时开始在社会上,特别在思想文化方面,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后秦的首都长安(今西安),以鸠摩罗什为首的译经场,形成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翻译佛教经典的高潮。此时南北高僧居士辈出,终于使佛教成为足以与儒道相鼎立的一种理论势力,且透露出压倒儒道的趋势。
自东汉末至三国时期,虽说也已翻译了一些佛教经典,但大多是依傍道家思想和比附中国传统的固有名词概念,即使用所谓“格义”的方法,这也还不能使人们真正了解佛教的理论精神之所在。因此,不少人主张译经当“以不闲方言,求识辞趣”为上,又在玄学方法论的影响下,竭力提倡对佛经精神的了解,也必须以“得意”为宗旨。如道生说:“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鸠摩罗什及其弟子所翻译的佛典,大致达到了这样的要求,因此对于佛教的广泛传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六朝时期儒佛的冲突,开始主要集中于入世与出世的不同人生目的,以及佛教教规与传统伦常关系的矛盾上,以后则又有神学理论上的争论。这一时期佛教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大致可归纳为三方面问题:①僧人弃父母而出家,是否与传统的孝道抵触;②出家僧人是否应当礼拜王者;③神灭还是神不灭。在相互尖锐的斗争中,随之也出现了一股调和、融合儒佛的思潮。如东晋著名文学家孙绰,在其《喻道论》中即倡言所谓“周孔救极蔽,佛教明基本”,又如著名憎人慧远也说:“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入诚异,终期则同。慧远的《沙门不敬 王者论》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声称,出家僧人虽“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所以凡是“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敬君。”又说:“变俗投簪者(指出家当和尚),必待命而顺动”,“若君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俟同悟。慧远的说法是实际上的服从王者,换得形式上“形屈之礼”。在中国,王权始终是高于教权的。在以上两方面问题上,基本上都是以佛教的妥协或迎合传统而告终的。这也正是佛教能在中国站住脚,并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佛教发展到唐代,达到了成熟的阶段,这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以及理论上的自我调整后,逐渐产生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和理沦,或言:外来之佛教文化已经完全渗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因此,要了解六朝以后,特别是唐以后的中国历史、文化,是离不开佛教的
唐宋以来的知识分子,不管是崇信佛老的还是反对佛老的,无一不出入于佛老。且以文学史上著名的所谓唐宋八大家而言,柳宗元、王安石之喜佛,苏洵、苏轼、苏辙以佛老为皈依是人所共知的。韩愈、欧阳修都以辟佛老著名,曾巩在《梁书序》中痛陈佛教之患失与误国,也是一篇斥佛的名著。然而,韩愈在《与大颠书》中有“久闻道德,切思见颜”,“所示广大深迥,非造次可谕”等语。欧阳修对当时名僧契嵩的《辅教编》甚为激赏,晚年又自号“六一居士”,可见其也未尝不留意于佛理。曾巩则亦有“佛之法固方重于天下,而其学者又善植如此。至于世儒,习圣人之道,反不及佛之学者远矣”之叹
从哲学思想方面看,儒佛道三家冲突、渗透、融合始终明显。各佛教宗派,不同程度吸收和融合了儒家思想。从而形成中国式佛教。禅宗它舍弃佛教理论中的大量繁琐论证,而以佛教中一些最基本精神,来讨论和解决儒家最关心的心性问题。华严宗大师澄观,博习儒典,在其著作中,以儒释佛,随处可见。至其弟子宗密,融通儒佛的工作更为深入。他所著的《华严原人论》,把儒家、道家、佛教合为一起辨别其优劣高下。而尤为重要的是,他在此书中考察了历来儒佛诸家论心性的理论,并加以会通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其学说对宋明理学有重要的影响。又如,天台宗大师湛然,出家前即有深厚的儒学根底。他提出的“无情有性”说,可说是综合儒佛思想的创见。而反过来,又分别给予佛教的“佛性”论和宋明理学家“天地万物一体”的理论以极大的影响。此外,宋代名僧契嵩(著有辅教编等)、智圆(自号“中庸子”,著有《闲居编》)、明代高憎德清(著有《大学中庸直指》、《观老庄影响论》等)、智旭(著有《四书藕益解》、《周易禅解》),在提倡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方面,都有较大影响。
宋明理学的萌发,可推求于唐代的韩愈、李翱。韩愈虽严厉辟佛,然他那推尊儒家,标举道统,实有契于佛教判教之法。而李翱则暗引佛教之“性”义,著《复性书》三篇,以诠释孔孟之性论,从而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天理性命之学。同样,宋明理学家虽然也竭力排斥佛老,而思想无不渗透着佛老之说。
在文化、思想、学术领域中,各派之间互相影响、渗透、取长补短,应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并有不少理学家和思想家是不可否认对佛老的吸收的,有的还提倡对佛老进行研究。明清两代诸多学人、大儒,一面传授儒、道,一面研究佛学,此风气直至清末。
勿庸置疑:如今儒、释、道三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结果是在几千年文化磨合中,经相互渗透、矛盾斗争、融合,殊途而同归于中华文化。并得到丰富与提高。
话题作文 篇2暮色降临,天空由原先的橙红色渐渐变成了暗灰色,星星正躲在云层中,准备出场了。接着,天空便变得一片黑,星星眨了眨眼睛,知道时机已到,于是就从云层中窜出来。在黑暗的夜空中, ……此处隐藏2590个字……”。
上了初一,我的好朋友都不在一个班里,我成为了一个“孤独”的'小孩。少了一个谈心的朋友,心里不免有些难过。直到我们班举行跳绳比赛,同学们都在练习着,说说笑笑,而我却只有一个人,跳着跳着,“啪”一下,绊到了绳子,我摔到了地上,脚扭得生疼生疼,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这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张卫生纸,抬头一看,是同学和蔼的笑脸,如此的温暖,侵入了我的心房……
过去的点点滴滴总是如此的纯洁和美好,就像烙印一样可在了我心中,总是让我回味无穷。
话题作文 篇7人们往往注视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其实,注重过程的人才能领悟到过程带给你的美好经历,而结果只是一个答案。
正如我们做数学题一样,如果我们只重视题的结果却不注重过程,就算做的在好,也只是徒劳,最终的结果,就是不得分。
有这样一件事,是父亲告诉我的。哥哥在一家公司应求工作,但同他去的还有另外的几个人,所以,哥哥的心里似乎没有什么底,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或许,他还抱着一丝希望吧。公司的总经理要求他们在同一条指定的大街上走一圈,但那里的环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整洁,而是街道两旁,包括中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垃圾,不是乱扔的废纸,就是吃完的水果皮,也许,你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废纸,吃完的水果皮会没有人清理,原因很简单,我想大概是因为那个经理是故意那么做的,他希望能找到一个对于公司来说他心里的最佳人选。等领导和他们交谈完之后,他们便开始出发了。同是走一条路,但两人的举止各不相同,刚开始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可是过了一会,发现一个垃圾桶旁,也有一点纸屑,不光地上有,而且就连人也是那么不爱干净,把吃完的垃圾随地一扔,哥哥一边走着,一边注视着周围,碰巧让他看到了,于是,他毫不犹豫的捡起,而另一个人却像是豪门家的贵公子,悠闲的很,就算看到了他也不会伸手去捡,不过,幸好的'是,哥哥平时的环保意识比较强,所以,就不经意的捡了,那个人看了看我哥,还说了一句;“你怎么干这么傻的事啊 !”哥哥没答理他,继续捡着。哥哥更幸运的是,那个镜头刚好被一个监视着他们的人看到了,他开着车从街道的另一头驶过,直奔这里。但哥哥并没有注意到他,而是做着平常人都不会去中主做的事。监视着他们的人,看到另一个人在闲逛,于是很失望的摇了摇头,但他没想到,我哥哥和那个人不一样,虽然只是见了一次面,但却给领导留下了好印象。大概40几分钟后,那个人带着满脸笑容回到了出发地,领导看见他,问他有没有什么体会,或是什么想法,几个问题问过后,他一脸茫然的看着那里的所有人,似乎在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他又带着一脸失望离开了。哥哥回来后,领导看见他一手脏,并没有说过多的话,而是悄悄的对管理哥的那个人说了一句话;“这小子还是不错的啊!”虽然此时的哥哥心里不知在想些什么,但随后不久,哥哥因一个不经意间的小举动而被录取了。
也许,过程很简单,但只要细细品味,便觉得过程,是精彩的,所以我们不要小瞧过程,更不要忽视过程。
话题作文 篇8年幼的男孩,因顽皮走在马路上。飞来一辆车,然后就是一片血泊。
男孩并没有横死,却双目失明。
出了院,男孩和家人回到大杂院。邻家有个哥哥,男孩不知道他叫什么。只是每天都来陪他玩儿(只有他肯陪男孩儿玩儿),教他读书写字。男孩却只是稚嫩的童音叫着“哥哥”。男孩不知道哥哥为什么不上学,只是觉得哥哥能天天和他在一起,很快乐。
终于,哥哥也要上学了。初始,男孩哭着不让哥哥走。如今,男孩每天送哥哥到校门口。(他们家里学校很近)哥哥上学期间,男孩就坐在家门口等。只要一放学,哥哥就会到男孩家来。男孩也想上学,但没有一所学校收留他。哥哥渐渐少来男孩家了,即使来到了话谈不了多久就又匆匆离开。男孩知道哥哥学业繁忙,只是哥哥来看他就已经满足。
一天,男孩告诉哥哥医生说他的眼睛可以恢复。哥哥却哭了。男孩并不知道哥哥为什么哭,也不知道自己说错了什么。
男孩做手术那天,哥哥并没有来。男孩以为哥哥学业繁忙,也没多说什么。一个星期过去,眼睛的纱布已经可以拆开,男孩即欣喜又害怕,小心脏怦怦跳。不管恢复没恢复,他都要问哥哥,为什么没来看过他。奇迹发生了,男孩的视力渐渐恢复,看到了爸爸,妈妈,医生。还有泪流满面的两位中年人。中年妇女把一封信递给男孩儿。她说,她是哥哥的母亲。
原来,哥哥患了一种罕见的病。家里没钱做手术。当听说自己的病能治时,毫不犹豫的捐了自己的眼角膜。在手术台上,病发作了,哥哥夭折了。
怎么可以?!男孩吃了惊。他还没有见到哥哥一面。他还没有在他面前,在他看得见时叫他一声哥哥。他还没来得及感谢哥哥……拆开信封,里面有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一个少年在阳光下,乌黑的.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笑容是那么和谐。哥哥说:
凌霄(男孩的名字),哥希望你用我的眼睛,去探究世界,了解世界。哥希望你以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哥哥火化的那天,男孩没有哭。他会用哥哥的眼睛,去好好学习。
话题作文 篇9在中国,好心人其实很多,但真正为他人伸出援手的人少之又少,这是为什么?
我每天放学的路上都能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奶奶,拿着一个铁碗跪坐在路边乞讨,我总是低着头加快脚步,心里充满内疚地匆匆走过。
星期五,我像往常一样放学路过地铁口,又看到了日复一日坐在那里的老奶奶。我本想手揣着兜,低头快速走过,手却如触电般碰到了我兜里的那个纸团。那是一张五毛钱的纸币。我站在原地犹豫了几秒钟,最终走向了老奶奶,把钱币放进了她的铁碗里。老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跟我说了声谢谢,我轻轻点了一下头便走了。那个碗里的钱少之又少,最大面值的只有一张一元钱的,全部加起来连买一袋榨菜的.钱都不够。
我并非小气,没有爱心。我是从“只要见到就捐”变成了“只要见到就慌乱地逃走,不敢再捐”。在网上,看多了各种乞讨者骗人的消息,有些人本不是残疾,硬要“装残疾”,有些人有能力去找工作,去干活儿,却投机取巧,拿自己的自尊心换钱。更离谱的是,居然还有人抓来老弱病残者成立一个乞讨组织,每天这些人讨来的钱都要上交给那些骗子去花天酒地。我只是普通人,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分辨不出哪些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哪些是坑蒙拐骗、投机取巧的骗子。我若是捐了,怕是捐给了骗子,反倒帮助了骗子,他们更加为所欲为。若不帮,万一那个人真的需要帮助,我的心里会不安。所以我只能尽量躲避那些乞讨者聚集的地方。渐渐地,我学会了“视而不见”,虽说心里不舒服,但确实没有了以前那种“必须感”。如今网络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很快,大家都知道好多骗子行乞的事情发生,都有了很强的警惕性,以前不愿捐钱给行乞者的人更是理直气壮,捐钱的人会觉得不仅没有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反而成全了那些可恨的骗子,所以捐钱前会犹豫再三,以至于好人坏人分不清,该得到帮助的人得不到帮助,不该得到帮助的人却得到了“意外之财”。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遇见乞讨者都会不知所措。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纯洁的爱变质了?是那些骗子还是我们本来就有的自私的心理?我们怎样才能回到那个帮助别人不需要考虑的时代呢?这些问题在我心里还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