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随笔

时间:2025-07-18 23:51:12
童年的随笔

童年的随笔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没少接触或者看到经典的随笔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想看看大家都在写什么样的随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童年的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童年的随笔1

记得小时候,街边有一棵高大的芙蓉树,不仅高大,每到初夏还会开出满树的花朵,那花朵像粉色的细线扎成的花球,又像绒绒的小毛毛,带着芳香。总是喜欢拿一朵芙蓉的小花,在脸边轻扫,总希望那花儿的芳香会悄悄留在脸上。

清浅的初夏,芙蓉花开了,一走进街边那花儿的芬芳传满了整个巷子。夏的晌午,知了在树上欢唱。趁大人们午休,偷偷地跑到芙蓉树下,抬头仰望着满树的花朵,期望风儿吹落花朵,把芙蓉花拿在手里吻着花香,那淡淡的馨香成为童年永远珍藏的印记。

拾一朵芙蓉装进口袋,拾一朵芙蓉夹进书里,拾一朵芙蓉放进铅笔盒里,那朵芙蓉的馨香一直夹在心里。还记得童年里在树下做游戏,跳皮筋、踢毽子、捉迷藏,榕树下有童年欢笑的记忆。还记得风雨过后的一地落花,用手把地上的花朵,一朵、一朵拾起,忧怜中带着惋惜。抬头,那树是那样高大,满树的花朵又好像带着少女的羞涩。雨过天晴,天亮起来,树下有一丝芳香,树下有一片荫凉,树下还透下一缕淡淡阳光。

月光下,老街听着一曲悠扬的歌,风儿轻轻摇曳着枝叶,月光下的树影还是那样高大,阑珊了少女的情怀。月朦胧,鸟朦胧,蝉朦胧,意朦胧,朦胧了少女的心思。榕树的叶子像极了含羞草的样子,也可能忘记了自己儿时的模样,却从来没有忘记那老榕树婆娑的`姿影。

有时候,文字并不一定华丽,像是在讲一个故事,像是在诉说着自己的心事,像是回忆童年里的记忆。风儿婉约了心情,那些悠哉、悠哉的记忆像水中的涟漪,翻滚而起。时光就这样淡淡地、淡淡地回忆......

不记得了,不记得是从何时,依旧是这条老街,那古老的榕树已不在那街角。那街角的风里没有了榕树花开的芬芳,不知何时起,夏日里没有了榕树花开的期盼,没有了树下的荫凉。月光下的落寞没有了那婆娑的树影,只有童年的记忆,轻轻忆起,榕树的花影总是走进我的梦里,百转千回、魂牵梦绕......

童年的随笔2

古人尚剑。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欧冶子善冶剑,所铸名剑有“龙泉”、“太阿”、“工布”;又有“大刑三,小刑二”之说,三把长剑名叫“湛卢”、“纯钧”、“胜邪”,两把短剑名叫“巨阙”、“鱼肠”。每把剑都有故事。就拿这“湛卢”来说吧,传说后来成为唐代名将薛仁贵所用佩剑。《精忠说岳》里,岳飞从周三畏手中所买的剑也是这把“湛卢”。武侠小说《三侠五义》讲,南侠展昭在松江府茉花村跟他未来的妻子丁月华比剑,就是用“巨阙”胜了“湛卢”。至于“鱼肠”剑,那就更鼎鼎大名了。专诸刺王僚,就是用这把剑,剑放在鱼肚中,做好的鱼汤搬到桌上,专诸拔剑而起,刺吴王僚于宴上。

文人也爱剑。剑被称为“百兵之君”,就是兵器中的君子。腰上挂把剑可能是一时风尚,虽说有“孔夫子挂腰刀——文武双全”这样的歇后语,其实是不伦不类的。韩信年轻的时候喜欢挂把剑招摇过市,后来人看他不爽,就有了“胯下之辱”。想来李白也喜欢剑,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所佩的就是剑,什么“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那是需要剑的,余光中那首著名的诗里就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陆游、辛弃疾应该也爱剑,毕竟人家是击剑高手。辛弃疾不仅自己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也能鼓励朋友“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两茫茫”。王阳明潜心儒学之前,曾有“五溺”,即沉溺于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氏,不知他沉迷任侠、骑射时,爱不爱玩儿剑呢?

我小时候喜欢看武打的书和影视,三国、水浒,后来的岳飞传、杨家将、三侠五义、小五义,回老家的时候喜欢找棍子玩儿,幻想这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小孩胡闹,但也玩儿得起劲。后来玩的游戏,《仙剑奇侠传》里李逍遥就梦想自己有把剑,可是在游戏前期,他佩戴的一直是木剑;飞蓬和重楼打架,才导致镇妖剑流落人间,龙阳王子铸剑,雪见结局里龙葵舍身祭剑;云天河的父母就是因为“望舒”、“羲和”两把剑而结缘;越今朝从越祈身体里抽出光剑,捅死了鱼妈。《轩辕剑》里,天女青儿携带天帝之剑助轩辕黄帝破蚩尤,这把天帝之剑就是轩辕剑。回忆起来,我也曾拥有过两把剑,一把小时候的塑料玩具剑,金剑鞘、银剑身(当然是塑料上涂的粉儿),每每把玩儿起来很有感觉,不幸的是,有次胡乱挥舞,劈到墙上而折断;一把是来青岛后,在石老人玩儿时买的'桃木剑,但作为借花献佛的礼物被我给送人了。

近来痴迷金庸武侠,尤其是爱看《笑傲江湖》,读罢其他武侠小说怕是都瞧不上眼了。令狐冲和岳灵珊有“冲灵剑法”,后来会了“独孤九剑”,剑本无招,胜似有招,收放自如,可潇洒,可拙笨,但威力无穷,打起架来十分好看。岳不群使起剑来配合紫霞神功,面带紫气,是华山气宗传人,虽说人称“君子剑”,却是十足的伪君子。恒山派的师太们舞剑,剑法轻灵,以守为主,冷不防间出杀招,这种剑法适合女子学习。衡山派莫大先生形容枯槁,日常像个失足风尘的落魄汉子,拉着市井悲调的胡琴,但人耍起剑来,“琴中藏剑,剑带琴声”,可骇可怖,不失大宗师风范。

见猎心喜,所以,也搞到了一把剑。签收后,拿到宿舍拔剑那一瞬间,童年的回忆,近几年的经历,点点滴滴,都化作一种不可名状的兴奋涌上心头,宿舍里不知谁说了句“都快三十岁的人了,还会这么高兴……”

哈哈,总有一种东西会触动童年的回忆,总有一种东西是情感的寄托。一口剑,有多少感情啊,一部影视、一款游戏,背后又有多少当年一起交谈的小伙伴儿呢?一本书,背后又让人想起多少自己经历过的故事,遇到的人呢,又含着多少作者和读者想表达的观点呢?

笑傲江湖,你我又何时也能如此呢?

……总有一种东西会触动童年回忆。

童年的随笔3

陶行知曾经说过:“儿童社会充满简单之美。”认识、发现儿童社会的美是教师永恒的主题。然而,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尽管人人都从童年走过,长大后却患上了“童年遗忘症”,常把成人的价值观强加到孩子身上,无法与孩子平等地对话。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年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的误解越积越多。”而又如何去除成人立场,回归到孩子的世界呢?

两位老师的启示

在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来了两位刚刚跨出校门的音乐老师一张老师和王老师。张老师毕业于大学的音乐专业,主修美声,很受学校领导重视;王老师则毕业于县里的中师,个性活泼,爱唱爱跳,校领导和其他老师对她的评价是“孩子气”。张老师的课堂十分严肃安静,她按部就班地教我们练习音阶,从“1”到“7”、从“7”到“1”,怎样练习共鸣,怎样运用气息,上课的`时候大家都端端正正地坐着,小心翼 ……此处隐藏7852个字……

中午只能啃干馍喝冰水

那时

放学还要做家务

周末还要下地干活

然而只要有小伙伴的地方就有欢乐

那时

一角钱可以买三颗糖

自己却只舍得吃一颗

那时

可以跟着高年级的同学

去林场偷摘小樱桃

却总是被人追着跑

抢走盛在衣襟里的小果子

那时

不知道有儿童节

最兴奋的事

莫过于等待一年一次的拍照

同一个摄影师

变换不同的布景

那一张张稚嫩的笑脸却始终如一

留下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童年的随笔12

童年是一幅迷人的画,勾勒出我很多动人的故事;童年就象秧歌里的梆子声,敲出了我多少幻想……人到而立之年,免不了对往事的回忆,有的伴随着苦涩与感伤,而有的伴随着的却是温馨和感慨。但每当想起儿时踩房的情景,就会情不自禁地在心中荡漾起对往事的无尽怀念与遐想。

汉奸的家乡太谷,农民住房都是砖木结构,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如此。村里人盖房可是农家人的一件大事。我村的泥瓦工多,每每有人家盖房子的时候,邻里亲朋都会尽量关照帮工盖房。盖房子要打地基、砌墙、上梁、搭顶,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抹房顶。抹房顶有什么,泥盆儿里的,头架、二架,反正在外行眼里是乱七八糟。汉奸那时候年龄还小,也不懂。

房顶抹好后,过三至四天就可以踩了。踩得早了泥软容易翻浆,踩得迟了泥硬踩不动,所以要乘时踩。踩房都在晚上8点开始,一直踩到深夜为止。乡亲们碍于情面,一般不愿中途退场。在农村,谁家盖房去参加踩房的人多少,也能说明房主在街坊邻居之间的人际关系如何。

汉奸小的时候,乡村生活是单调的,所以踩房竟成了一种农民门很情愿参加的娱乐活动。只要谁家踩房,平素有交处的人都愿意去帮忙。房顶上最先热闹起来的就是我们这些孩子们。在我的印象里,那不是去踩房,而是觉得房顶上好玩。为了娃娃们的安全,房顶四周站了大人,把孩子们围在中间。大人们一个个背着双手,嘴里叼着烟卷或抽着烟锅,拖着疲惫的身躯,优哉游哉,一脚一脚地移动着,那一吸一灭的烟卷就象小星星非常好看。踩房最吸引人的要数听太谷秧歌了。我们村虽然不大,却是有名的秧歌窝子。村里的.男女老少全是张口就来,男女搭配你一句我一句,委婉俏丽,那时候听到了什么《换碗》《买元宵》《买高底》……这时候倒不像在踩房,倒像在开演唱会,生、旦、净、丑一起亮相,房顶上简直成了空中舞台。唱到高潮,坐在屋下的人还起混叫好……淳朴的民风与新鲜的泥土气息,相互交融,勾勒出了一幅沁人心脾的乡村美景。

现在乡村富了,一座座瓦房代替砖木房,踩房也已从生活中消失了。汉奸我却永远怀念那种逝去的活动,那里有着亲情,没有冷漠。

童年的随笔13

今日阳光灿烂,孩子们心更是充满阳光。周四的读书交流会,如期而至,到了教室,就看到他们手头里拿着自己的书,做好了准备。大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势。

我故意说不进行读书交流会了,看他们的反应。结果传来一片反对声,刚刚还在叽叽喳喳地说话,马上静了下来。我说每次都是我为交流会想题目,以后给他们一个任务,就是为每次读书交流会想个大气的题目。这次我是路上就思考想出的,在我的内心里,也是期待孩子们能在读书交流会上大显身手。因为我坚信,养成读书习惯的孩子,未来一定能成就一番伟业。就用《万卷书香润童年》吧,童年书相伴,未来智慧帮。我希望孩子们梦在书海中遨游成长,汲取各种各样的知识,长大了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他们这次的'读书交流有了几个新变化。

一是不拿书的多了。读书交流会,就是自己读书后头脑中的印象,不是让大家读书。

二是谈读书的感受,还有所受启示。读书后内心受到的震动,为自己人生航向,做了修正。

三是讲书不读书的多了。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故事复述,有条理。一些孩子,在讲时就想:他们讲的如此流利,写成文章一定也不差。

四是越来越自然大方。能与听众互动了,不再像前几次胆小了。

五是不爱表现的孩子也登台了,让大家感到意外。看来,读书交流会,还是积极作用的。

童年的随笔14

每个人翻翻童年的记忆,都会有那么多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事。小周郎在《白马河畔响晚歌》一文中,和小妹在春天的白马河畔放风筝。“大堤上放风筝的人们,时而大呼小叫地奔跑,时而手舞足蹈,时而凝望高空,神色专注地扯纵着手中的风筝线”。“空中放飞的风筝色彩斑斓,神态维妙维肖,老牛耕地,猪八戒背媳妇儿,唐僧取经,老鹰叼兔儿,一条十几米长的红褐色蜈蚣腾空而起,随风飞舞,一支七彩的大蝴蝶扇动着翅膀在春风里抖动着,金色的鲤鱼晒着长长的尾巴悠然自得地遨游着,那金色的身影印在清澈的白马河里,如鲤鱼仙子现身一般”。这文笔活脱脱把一幅放风筝的图画摆在我们面前。

俗话说:三月三,放风筝。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小学时学校组织风筝比赛,那会儿刚上二年级,太小,在操场上观看高年级的同学风筝比赛,那时候农民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风筝没现在这么多样式,基本上都是同学们自己亲手做的,有的在白纸上用彩笔画上蝴蝶,老虎,猫,狗,花儿……有的用彩纸做成各类图案,但无论什么,都有两条长长的尾巴。大人们说,风筝没尾巴就飞不上天去。

阳光正好,微风轻拂,高年级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挥下在操场上一组一组的开始比赛,以防风筝太多,风筝线搅和到一块儿。那么多的风筝飞上天,煞是壮观。同学们左右奔跑,跳跃着,呼喊着,笑着,一个个风筝摇摇曳曳的飞上蓝天,已经忘记不知是谁的风筝飞得最高,飞得最远得了冠军。

但我清晰的记得,邻居大哥哥做的风筝在比赛结束后,却成了飞得最高,最远的那一只,放空了两卷风筝线,我们看着它在天空中越来越小。

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和同行的小伙伴为这只风筝到底会落到哪里争得耳红脸赤,到了回家的分路口,我们终于达成共识,它一定是飞到我们能看到的最远的那座山的山那边去了。丨

童年的随笔15

暮然回首童年之于所有人似乎都不太长,

却都在记忆里闪着耀眼的光。

童年是什么?

竟会如此难忘……

童年啊,

是神勇无敌的黑猫警长,

和花仙子的新裙装。

是取经之路好像总是风雨无常。

童年啊,

是九色鹿的忧伤,

和蓝精灵的歌唱。

《卖火柴的小姑娘》是我最想改写的文章,

好让她幸福的`活在这世上。

童年啊,

是白马王子和琼瑶剧的男主角,

都有温柔的眼睛与有力的臂膀。

让我头一回,

把深情细细品尝。

童年里总有些物什教人挂肚牵肠,

比如雪人冰糕的甜香。

比如七巧板的烧脑,

和最想要的变形金刚。

童年啊,

是笑与泪的交响。

偶尔一次的回望,

不妨为自己鼓掌。

《童年的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