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

时间:2025-11-26 10:57:09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什么?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能力目标

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教学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三、教学方式

讲授法、学生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反思:学生对这一问题有很强的想象能力,但没有一个理性的把握。要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对一些问题自己总结,本框内容比较复杂,要详细分析,并要控制好课堂纪律。

(一)导入:

某位学者问一位民工:“你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追求什么?”

民工回答:“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裕。你追求什么?”

学者说:“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

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吗?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不同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以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二)进入新课:

一、唯物主义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分歧):

对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⑴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⑵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解决探究

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

三种形态正确性局限性共同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A.具有猜测性,

B.没有科学依据;

C.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上,都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A.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B.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辨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都是唯物辩证的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希腊的泰勒斯,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第一开创人,他首先摆脱了神创论的观点,提出并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接着,赫拉克利特又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而在中国,则存在“五行”学说(水、火、木、金、土杂,以成万物)。这些古代的哲学家把哲学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形态,坚持了以“物”为本。但是这却把世界的复杂简单化。他们对世界观本原的认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由于当时科学发展的限制,不可能被科学证实。这便是哲学的第一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见上表,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是不同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当时科学所能达到的对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的认识,因而,人们就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单位,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转化。

哲学家用这一理论来研究世界的本质,得出:世界就是原子,原子就是世界的本质。这就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时,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开始站不住脚。对它影响最深的是物理学领域的两大发现。

A、放射性现象:具有放射性现象的元素在放射过程中,一种元素会转化为另一种元素。比如镭。在放射过程中,它会生成惰性气体氦和氡。由此可见,原子是不是不变的?

B、电子的发现: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微粒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2

一、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什么?

(2)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

(3)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能力目标

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三、教学重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四、教学难点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五、课时安排与教学方法

1、课时安排:1课时

2、教学方法:讲授法、学生归纳总结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资源:

人教版教材 哲学与生活 自制多媒体课件

七、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请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生:(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几个方面?

生:(回答略)

师:根据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第一个方面可以划分为哪两个哲学派别?

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此处隐藏3382个字……,可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在进行课堂小结时,以知识框架形式呈现,可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5

(一)、唯物主义

◇课堂探究: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不同意。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以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课堂探究:(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

(2)简要辨析上述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

(2)上述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10名言)

恩格斯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据此回答1~2题。

1.恩格斯的上述论述表明(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否认意识反映物质

B、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

C、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答案:D

解析:恩格斯的论断说明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D项正确,应;选。其余选项均是错误的。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它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

A、缺少辩证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不断发展中的物质世界

B、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是唯心的

C、否认意识反映物质 D、往往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答案:D 解析:A项否认其承认物质世界是错误的,因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只是把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不选A。B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题干不符。C项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也不选。

(二)、唯心主义(第八课时)

◇课堂探究:(1)人的灵明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没有人的灵咀就没有世界吗?

(2)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从中引出了错误的结论,为什么?

◇课堂提示:(1)先有天地万物,后有人的灵明,因为物质决定意识。人的灵明是后天形成的,意识源于物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

(2)虽然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是他看世界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为人的`意识决定客观物质,因而导致了错误的结论。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课堂探究:(1)把理看作世界的主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

(2)你认为理和天地万物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探究提示:(1)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把上帝、理念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2)理依赖于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是理的源泉,决定理,理是天地万物的反映,有些是虚幻、歪曲的反映。

(2)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课堂练习: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

①物是观念的集合②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③气者,理之依也

④心外无物⑤存在即被感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②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③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应舍去。

2.哲学史上还存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我们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可以看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但是,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这主要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课堂练习: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

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答案:C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对哲学领域的几个对子的掌握,弄清各个对子在哲学上的地位即对子之间的关系。题中B、c、D项都是哲学上的斗争形式。因为哲学上研究的最根本问题是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因此,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其他斗争都从属于这一斗争。故应选C。

本课小结:本课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而分析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基本形态,并对其全面看待,然后分析唯心主义及其两种基本形式,最后揭示在哲学发展史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派别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