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教案7篇(集合)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知识与能力:
了解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的关系:大小相同时,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重量相同时,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方法,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根据实验、分析研究结果,“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有关”。
教学准备:
教师:水槽、木块、石头、玻璃片、天平、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物体、小刀等。
学生:第一组材料:木块、土豆、泡沫塑料、蜡烛、橡皮泥、曲别针、石头、抹布等。
第二组材料: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沉浮
1.观察现象;将木块,石头,玻璃片放入水中,会是什么现象?
2.提出问题;看到这些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3.揭示课题今天我门就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板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收集事实推测探究
1.(出示更多的物体)师:大家先猜测一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再把它放入水中观察.把推测正确的放成一堆,把推测错误的放成一堆.
2.学生分组活动,填写实验报告单.
3汇报小组是怎么操作的,有没有猜测错误的?你们是根据什么猜测的?
4.师:还有什么疑问吗?(或者是讨论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
三、观察事实,实验证明
1.师:物体的沉浮到底与什么有关呢?大家的意见各不相同。利用上一组材料来进行再次研究,你们小组认为物体的沉浮与大小有关系,就请将物体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看看沉浮有没有规律,能得到什么结论;如果你们小组认为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有关系,就请将物体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观察沉浮有没有规律,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2.学生分组活动。
3.汇报(引导学生根据事实说话):你们小组研究的是哪一个问题?观察到的是什么样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4.师:刚才我们用大小不同、轻重也不同的物体看不出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系。假如我们用轻重相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看它的大小对物体的沉浮有没有影响时,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5.教师演示轻重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体的沉浮情况。
①教师演示称物体的轻重,然后将物体从大到小排列,最后点名让学生猜测物体的沉浮情况。
②师操作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③讨论:物体的沉浮和大小有关吗?(改:什么情况下有关系?)
④:轻重相同时,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板书)
6.师: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怎样进行研究呢?
7.教师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材料,学生以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8.汇报: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板书)
9.投影片出示4个问题
讨论:
①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②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③我们用轻重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对沉浮的影响,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④我们用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四、全课,拓展延伸
1.你感觉这节课自己和同伴的表现如何?有什么收获?
2.关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你还有什么问题?还想研究些什么呢?
(学生可能谈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不能改变?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呢?)
3.以小组实验材料。
科学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作用。
2、培养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放大镜。
2、幼儿用书。
3、教学音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教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一个《胖娃娃和小老鼠》的故事,请小朋友仔细开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
教师边看图边讲述故事。
2、通过提问使幼儿初步体会放大镜的作用。
教师提问:小老鼠给了胖娃娃什么?
引导幼儿看图回答。(一箱图画书)教师提问:胖娃娃看到书后发生了什么事?小老鼠做了什么?
引导幼儿看图回答。(书太小,胖娃娃看不清。小老鼠抬来放大镜。)教师提问:最后怎样了?
引导幼儿看图回答。(在放大镜的帮助下,胖娃娃也能看清楚小老鼠的图画书了。)
3、通过亲自尝试使用放大镜,进一步了解放大镜的作用。
教师出示放大镜,并介绍放大镜的拿法和使用方法。
请幼儿自己通过放大镜看一看身边的事物,并谈谈看后的`感受。
教师提问:小朋友,用放大镜除了把书放大还可以把汁么放大?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体会回答。(放大镜可以放大小的东西)教师提问:故事中胖娃娃为什么用放大镜?
引导幼儿知道胖娃娃是因为书太小,看不见书上的内容。
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可以让放大镜帮我们看什么呢?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如叶脉、昆虫等,让幼儿知道可以用放大镜去看我们平时用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科学教案 篇3活动目标:
1.了解哪些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人体哪些部位特别怕痒。
2.在相互挠痒的过程中得到情绪的宣泄和释放。
活动准备:
海面、羽毛、毛笔、积木、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哪里最怕痒
1.师:小朋友们,你们和爸爸妈妈玩过挠痒痒的游戏吗?玩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2.那你们想不想和好朋友一起玩一玩?
3.请你和旁边的好朋友相互逗一逗、挠一挠,找找他身上哪些地方特别怕痒,帮他贴上 ……此处隐藏1397个字……提出问题:乌龟是鱼吗?
师:孩子们你们认为乌龟是鱼的,请坐在A区;觉得不是的,请坐在B区。
师:你为什么会觉得不是鱼呢?(说说理由)--教师播放乌龟生活习性的视频帮助孩子理解为什么乌龟不是鱼。
四、根据已有经验判断墨鱼是鱼吗?
1、点击PPT,出示墨鱼,猜想:墨鱼该属于什么类?
师:这时又来了一只墨鱼(点击PPT),你们认识它吗?鱼儿和非鱼儿都想墨鱼加入自己的队伍,你认为它应该加入哪支队伍呢?她究竟是鱼类还是非鱼类呢?为什么?
2、根据幼儿对墨鱼的判断为"鱼类"、" 非鱼类"两个答案为分组依据,把幼儿分为"鱼类"" 非鱼类"和"不确定"三类。
3.模拟辩论的形式,两组各派代表,表述自己的理由。
例如:鱼组 墨鱼会游,所以它是鱼类。
非鱼组 墨鱼没有鳃和鳍,可是鱼是有鱼鳃和鱼鳍的,所以它不是鱼类。
4、借助PPT,了解"墨鱼"的特征。
辩论结束。
师:墨鱼到底加入了鱼类还是非鱼类呢?让我们一起听听墨鱼是怎么说的。
五、《小朋友的书-动物王国》
--小朋友,你认识这些水中生物吗?哪些生物你觉得不是鱼类呢?说一说你的原因。
活动延伸:
请你再去收集资料:还有哪些"*鱼"其实不是真正的'"鱼"。
根据已有经验判断蝙蝠是鸟类还是兽类。
1、点击PPT,出示蝙蝠,猜想:蝙蝠该属于什么类?
师:这场战争进行的真的很激烈,很难分出胜负,这时又飞来了一只动物(点击PPT),你们认识它吗?鸟类和兽类都想蝙蝠加入自己的队伍,你认为它应该加入那只队伍呢?她究竟是鸟类还是兽类呢?为什么?
2、根据幼儿对蝙蝠的判断为"鸟类"、" 兽类"两个答案为分组依据,把幼儿分为"鸟类"" 兽类"和"不确定"三类。
3、模拟辩论的形式,两组各派代表,表述自己的理由。
例如:鸟类组 蝙蝠会飞,所以它是鸟类。
兽类组 鸟的嘴巴尖尖的,可是蝙蝠是有牙齿的,所以它不是鸟类是兽类。
4、借助PPT,了解"蝙蝠"的特征。
科学教案 篇7【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5、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6、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按教科书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实际地观察,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思路】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器材准备】
每组一个手电筒(自带)一张4开的白卡纸、一块5厘米高的小木块,铅笔、尺子各一。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光,我们学习第一课。板书课题“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同学们做过手影游戏吗?你们会做什么样的手影?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做影子游戏,做这个游戏需要什么器材呢?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后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提示观察的器材准备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学生可能说需要光源、物体,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会说出物体要挡住光才能产生影子。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各组准备好器材后可以开始实验了,还缺什么,可以到讲台上领取。实验成功的小组要准备汇报:看到手影了吗,怎样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准备材料,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大组汇报:通过汇报讨论,得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挡光的物体、屏。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我们平时看见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其中哪些是自己发光的呢?大家把见到的发光物体写出来,然后在自己能发光的物体上做记号。
小组活动。
汇报、总结:像电灯那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强调:不仅自己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影子的特点
教师:在影子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书上三个活动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吗?
活动一 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变包括光线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过目测光线和水平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
教师示范并演示实验和记录方法。
活动二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变遮挡物离光源的距离。
活动三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提示: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使物体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总结:
(1)、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影子的方向和 长短都会发生改变。光源照射角度小时,影子就长;光源的角度大时,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当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时,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它挡住的范围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教师:像活动三中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标志。
三、巩固运用
教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光的哪些知识?我们再做一次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1、改变光源的位置,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2、改变物体离光源的距离,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3、让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侧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