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科学教案范文锦集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新鲜水果和干果之间的区别,学会分辨鲜鲜水果和干果。
2、幼儿乐于参与集体探索活动。
3、在活动中,幼儿能互相帮助,体验丰收的喜悦心情。
二、活动准备
1、音乐《摘果子》
2、新鲜水果(猕猴桃、橘子)
3、干果若干(核桃、板栗)
4、小碟子、牙签
三、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音乐《摘果子》,幼儿有秩序的进入活动室,教师把带来的水果放在水果台上。
2、教师请幼儿拿出自己事先带来的水果,并在集体前展示介绍。
(1)小朋友,你带来的是什么水果?
(2)你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味道怎么样?
(3)你喜欢这种水果吗?为什么?
3、教师分发水果给幼儿,幼儿分组观察比较各种水果。
(1)你们认识这些水果吗?它们长在哪里?
(2)你们吃过这些水果呢?它是什么味道的?
(3)这些水果应该怎么吃?它的果肉有什么特点?
水果是指以新鲜果肉、果浆为主,可以食用的植物果实。水果肉厚、多汁、味道不一,我们吃新鲜水果一般就吃它的果肉部分。
干果摸起来比较粗糙,又比较硬的外壳,有的壳是开口的,有的则是闭着的',它们也是植物果实,我们称为干果,干果吃起来比较香,但是缺少水分。
4、教师引导幼儿对水果和干果进行比较区分。
(1)教师把水果和干果都放到桌子上,请幼儿进行分类。
(2)桌子上哪些是水果?哪些是干果?请给它们分类。
(3)我们应该怎么吃这些水果呢?
四、拓展空间
1、游戏:开商店
玩法:教师引导幼儿根据果子的种类,把果子分别送到水果店和干果店内,并摆放整齐,幼儿分角色进行游戏,扮演水果店长和买水果的顾客,店长向顾客介绍自己店的水果或干果。
2、果实品尝大会
请幼儿品尝各种果实,说说自己所吃果实的种类、特征和口感。
五、活动延伸
请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手机干果的果壳,一起制作粘贴画。
六、资料库
山核桃
小榔头啊叮当敲,不打锄头不打刀。
叮当叮当敲什么?敲那圆溜山核桃。
叮叮当,叮叮当。
小榔头啊叮当敲,敲得核桃咧嘴笑。
哈哈哈哈笑什么?我把核仁送姥姥。
叮叮当,叮叮当。
科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
2.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
3.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4.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
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
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 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
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8.讨论和交流: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
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此处隐藏2249个字……度等条件一致。
目的 通过制作隔音器,让学生进行比较实验,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
六、小结
科学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探究活动:测量和获取实验数据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这是说的变异现象。
学生举例,踊跃发言。
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学生整理数据、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计算平均数。
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大小不同的花生应该是基因不同导致的。
大花生(小花生)中有大有小,可能是环境引起的。
看书上第44页的图片 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应尽量减少误差。
与学生一起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
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得出结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引导学生分析性状是受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差异可以由基因不同引起,也可以由环境不同引起。
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有关。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变异。
引导学生分析高产奶牛的选择繁育、小麦的杂交育种、甜椒的太空育种的原理。
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学生:这说的是变异现象。
教师: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生物变异的知识。(板书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学生:比如金鱼有许多种,菊花有许多颜色和形态,狗有很多品种。
教师:说得很好。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
教师: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板书 一、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教师:按照课前分好的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份大花生,一份小花生,请你选择适当的工具,来测量每个花生的长度。注意怎样测才能使误差降到最小?同时作好记录。
学生: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教师:把你数据进行整理,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看着差不多的花生却有大有小。
教师:是的,这下你就认识到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板书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有长有短,为什么?
学生: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教师:生物的一些相对性状表现出的是数量差异(如大小花生的果实大小)。由于任何性状都是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基因组成相同的大花生(或小花生)果实的长度有长有短,这主要是环境引起的变异。但环境引起的`变异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大花生(或小花生)的果实大小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学生:哦,是的,我画的曲线图就显示了这种情况。比较这类相对性状的差异,应该比较它们的数量的平均值。你们计算的平均值有什么差异?
学生:大花生的大,小花生的小。
教师:正常情况下,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应大于小花生果实的平均值。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讨论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环境引起的,有的是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
教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两种变异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应该可以遗传,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教师:是的。(板书 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教师:人们在了解了遗传变异的原理后可以把它应用在培育新品种上,请同学们来看书上的例子。(板书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学生:看图片,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师: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教师:大家再来看看小麦的杂交育种是怎么回事?
学生:通过杂交,把好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即后代既高产又抗倒伏。
教师:同学们判断正确。那太空椒又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
教师: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学生:就是基因突变吧?
教师:对,基因突变可以引起生物的变异。还有染色体的改变也可以引起变异。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还有许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资料,一起交流。
教师: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录像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科学家的伟大和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点评: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层层深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