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鹳雀楼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登鹳雀楼教案1教学内容:
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9、《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3、介绍黄河。出示CAI课件。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请学生读古诗,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把学习的情况告诉大家。
2、请学生用“O”圈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听教师范读儿歌,正音。
4、教师领读儿歌,学生跟读。
5、分小组读。
6、学生试读。
7、同桌互读。
8、抽学生读。
9、自由读
10、齐读。
11、表演读。
三、学习生字
1、请学生用“ ”画出生字。
2、学生自己试读。
3、小组学习,把自己会读的告诉伙伴,把自己不会读的向别人请教。
4、师教读,正音。出示CAI课件帮助学习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黄”、“更”、“层”。
5、小老师教读。
6、叫号游戏。
7、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比赛。
8、扩词扩句。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朗读背诵。
六、探究学习,养成习惯。
1、收集古诗,看谁背得多。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登鹳雀楼教案2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语训练
二、导入课题
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三、探究新知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全班齐读。生再读。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二)、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依河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
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三)、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
四、当堂练习
填空:()依山尽,黄河()海流。
欲穷(),更上()。
五、归纳总结(略)
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
(略)
登鹳雀楼教案3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 ……此处隐藏21414个字……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现在咱班的男女生合作一次好吗?
三、体会诗意
师:同学们合作的太有默契了,现在让我们休息一下,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用那句诗可以描述此景呢?
师:再看看到了什么?(奔腾的黄河水滚滚地流入大海)
师:怎样才能看到更远的景色呢?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同学们学的真认真,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
师:我说句子,你们接诗句,看谁厉害。
师:傍晚,太阳靠着远处的群山慢慢落下。
师:滚滚的黄河水流入大海。
师: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四、拓展迁移
1、小明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但舅舅却对他说:“。”鼓励他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背诵古诗
师:咱们班的孩子太棒了,我想现在有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古诗了,如果加上动作就更利于我们记忆背诵了,全体起立
师:自己加上动作试着背一背。
师:会背了吗?谁愿意背给老师和同学听一听呢?
师:放学回家后,谁愿意背给妈妈听?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到家了应该怎么说?
师:回家后,谁愿意背个姐姐听?现在我当你姐姐,你该怎么说?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现在,我当你奶奶,奶奶年纪大了,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师:请同学们回到家后,把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
登鹳雀楼教案19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登鹳雀楼教案20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2、学习吟唱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活动准备:
PPT、Flash
活动重点:
学习吟唱古诗。
活动难点:
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师:噢,看到了一座塔楼。其实,这座塔楼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他登上了这座鹳雀楼,看到了很美丽的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古诗《登鹳雀楼》。
2、欣赏古诗
师: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才可以写下这么美的古诗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吧!
二、理解古诗大意
1、出示落日图片,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
师:从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那太阳是怎样落下去的呢?
师:太阳挨着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白日依山尽”这句诗句。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
2、出示黄河图片,理解诗句“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师:这条河叫黄河,黄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黄河入海流”。出示诗句“黄河入海流”。
2、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现在诗人站在鹳雀楼的底楼,但是他想要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那他该怎么办呢?(走到更高的楼层上,就能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了。)出示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幼儿吟唱古诗
1、欣赏吟唱
师:这么好听的.古诗,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念一念吧!
2、认字吟唱:根据出示的文字吟唱古诗
3、动作表现
师:现在我邀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古诗的内容。(请个别幼儿演示)
四、结束总结
师:古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今天回家有一个任务请你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可以用到这句话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