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水教案范文汇总七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教案 篇1教学目标 :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导入 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学生齐声回答:杨朔。 )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对,这位作家就是杨朔。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
学生介绍: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石山》《三千里江山》。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让学生能回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教师指导,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
5.字词教学:
褒贬(b?obin):评论好坏。 袅袅(nio):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玲珑剔(t‰)透 精髓(su):比喻精华。
恬(tin)静:安静,宁静。 怠(di)慢:冷淡。
嶙峋(lnxn):借人消瘦露骨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积攒(zn):一点一点地聚集。 瞭(lio)望:登高远望。
攒(cun)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黑黝黝(y?u):没有光亮;黑暗。 黝(y?u)黑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提出疑问。
2.巡视课堂,然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文中语言优美,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文中讲的故事很吸引人等等。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最后归纳出: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4.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
第一层(第45段),写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6 一15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5.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2.表扬学生:同学们读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课文进行讨论。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问题呢?
学生大胆发言,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学生边听边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选几个重点问题指导学生讨论。这篇课文除了语言很有特点,在选材上也是别具特色的。课文写桂林山水,选了哪些景点来写的?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点。回答:主要写了从桂林到阳朔180里漓江水上所见到的景色和传说。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教师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3.我们领会到了杨朔散文在构思上的特点。接下来请大家思考:本文写了船家讲述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都是讲述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呢?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作者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生活呢?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难道不仅仅是赞美漓江优美的山水?
4.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白: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我们在欣赏山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联想起这些故事来。
5.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学生听教师讲解。通过教师提示明确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
1.小结:杨朔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写的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而且还很有深意。同学们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收获不少吧。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学生交流学习中的感想。
四、本课总结 。
本文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 ……此处隐藏8685个字……一首好听的歌放松放松。(播放《泉水丁冬》课件)
师:想象一下这清清的泉水还会流到哪,他看见了什么,会说些什么?
(出示课件:泉水流到________,他遇到了________,泉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泉水流到田野里,他遇到了麦子,泉水说:“喝吧,喝吧!喝饱了幼稚了,你会磨成白面做成又大又香的馒头。”
生:泉水流到田野里,他遇到了稻谷,泉水说:“喝吧,喝吧!喝足了长大了,你会做成香喷喷米饭。”
生:泉水流到小河里,他遇到了小鱼,泉水说:“洗吧,洗吧!洗得干干净净好快快长大。”
生:……
师:从大家的发言中老师可以看你们对泉水的喜爱,你们知道吗,古代的人对泉水也是情有独钟,许多诗人都爱以泉水为题来作诗。同学们都会背哪些和泉水有关的诗?
生: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老师也搜集到了这首诗,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小池)
生齐读:小池……
师:老师还搜集到了一首和泉水有关的诗,我们大家一起一读读。(课件: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生齐读:山居秋暝……
五、总结全文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到了泉水的多、清、甜、美,同时也感受到了泉水在协助他人,无私奉献时的那颗快乐的心。也希望这清清的泉水流进每一位同学的心田,伴我们生长,让我们都能像泉水那样有助人为乐的热心肠。
【板书设计】
泉水(天然水塔)
山腰的水池→山间的平地→山坡的果园→静静的山谷
水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2、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我们的祖国边疆辽阔,有56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随学生回答“傣族”教师板书。
2、师: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有一个盛大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这就是“泼水节”。
(板书)
3、在“泼水节”前面板书“难忘的”,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有什么想法?
二、自主学习
1、按自学四步骤学习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领读。
⑵ 识字小游戏:
游戏一:
找朋友:
学生在“我会认”里把偏旁相同的生字用相同的颜色涂一涂。
(凤、凰)(咖、啡)(襟、褂)
游戏二:
认读生字卡片后,教师把生字卡片发给学生,教师念字音,有该字卡片的学生站起来领读,其余学生跟读。
⑶ 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教学多音字:盛)
⑷ 认读长句:
①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②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⑸ 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⑴ 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⑵ 播放傣族泼水节的影片。感受节日欢快的喜庆气氛。
⑶ 带着喜悦读一读这一段话。
2、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 看看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⑵ 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⑶ 交流、感悟:
① 句子1: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
② 句子2: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地毯”,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鲜红的地毯”从而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③ 句子3: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
⑷ 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乐场面和人民热爱周总理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表演读。
3、抽生读4、5自然段:
⑴ 设疑:
周总理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
⑵ 小组合作学习第四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⑶ 交流:
学生先说哪句就感悟哪一句。
句子1: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① 说说表示颜色的词。
② “笑容满面”说明什么?
③ 这时的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句子2: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
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周总理跟人们一起敲鼓跳舞说明了什么?
句子3: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① 周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说一说。
② 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周总理祝福什么?
说一说。
③ 练习句式“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4、学习第6~8自然段:
师: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
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挑战读──齐读。
四、升华
1、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
2、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吧!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延伸
找周总理的故事,下节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