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
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
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③锻炼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重点:这篇文章我是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由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旨在引导青少年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教学难点:《忆 读书》一文作者冰心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向中学生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方法,手段:采用座谈的形式较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像、发挥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老师提供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 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 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的不同书本带给作者的影响。
导入新课:
诗人徐志摩曾表达过读书后的不可言说的愉悦:(我觉得读到好的诗的时候,真如听到绝妙的音乐,五官都受了感动,精神上好像复新了一般。在诗里,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音乐的领会,只有自己在那一瞬间觉得,不能分给旁人的。)他指出了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 诵读活动
1、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2、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要忘我、深入地体会;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 正音释义
笸箩 天罡 地煞 无聊 朦朦胧胧 无病呻吟 不能自已
(四) 思考活动
1、 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同学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
2、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
(五) 交流活动
1、 关于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通过回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勉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 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的,请同学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哪些读过的书。
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
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
3、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时间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
(六) 课内小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而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更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
(七) 课外小结
1、 请同学按时间顺序,课外小结自己的读书书目,并能指出每本书的主要优点或对自己的有益影响。
2、 关于对作家冰心的介绍。(可附图、文)
3、 课外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向同学推荐,并附推荐意见。
七年级语文教案2《世说新语》以语言清淡简练,辞意隽永为著称,鲁迅谓之“名士底教科书”。课文《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它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于是,我将教学重点定在“咏雪诗”的语言运用和推敲上。课堂教学流程如下:
教学目标
⒈掌握“骤、纷纷、因”等词语的含义。
⒉反复诵读,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境,体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⒊感受和睦、轻松、融洽的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语境,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境。
难点:体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雪融化了是什么?全体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水”。于是,我肯定了答案:这是科学。接着,我启发学生用文学想象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结果有一个学生说是“春天”。此时,水到渠成,导入课文。今天,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品味“咏雪诗”吧!
二、诵读课文
由学生朗读课文三遍,并注意关键词:骤雪、纷纷、撒盐、柳絮因风。
三、自主合作
学生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理解字词,疏通文意,交流翻译,解决难译句子。(5分钟课堂讨论,巡视)
然后,指名一二个学生翻译全文,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重点词句。
四、品读鉴赏
学生齐读课文,启发学生探究课文重点内容。教师提出问题:
把“雪骤”、“白雪纷纷”比作“撒盐”,比作“柳絮因风起”,到底哪一个好?
于是,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狠狠扣住“雪骤”“白雪纷纷”这些词点拨指导。
生1:我觉得“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比喻比较好。因为盐撒下来,与“雪骤”、“白雪纷纷”相比,盐下落的.速度太快,雪当时却纷纷扬扬,处于“飘”的状态,跟“柳絮因风起”更像,而盐只能是“落”下来的状态!
生2:我也同意这个观点。我还觉得雪会随风起舞的,而盐由于比较重,下落的路线太直,这样,就不符合当时“雪骤”、“白雪纷纷”的情境。
生3:我也同意这个观点。我还觉得盐是“块”状的,它不会飘的,只会垂落下来。而柳絮是轻薄的,会因风起舞的,所以柳絮更像。
师:肯定了学生的成绩后,又点拨:“撒”和“因”在这里用得怎么样?
生4:撒盐的“撒”,用词不当,“撒盐”是人为的,人工的,落下来很不自然。而“因风”,是柳絮顺着风起舞,既自然,又符合“雪骤”、“白雪纷纷”的情境。< ……此处隐藏21620个字……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启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大家小小年纪,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免费的旅游,去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好吗?
(二)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师: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的诗文呢?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参与补充,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色。
(三)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既摆出困难,又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师:大家刚才自己读的都不错,哪些同学能给全班同学读一读?
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体会文章精炼的语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对文中词句理解有障碍的小组,可以请其他组帮助,也可以与老师交流。
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将比较枯燥的文言文翻译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在巡视过程当中,可视学生提问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词句。如:“虽”、“属”、“两岸连山,略无阕处”、“清荣峻茂”等。
2.各小组展示所编的导游词,教师视情况进行评点,学生推选出最佳小组。
3.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提问:大家刚才在写导游词的'过程当中,是否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写景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是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能不能给大家分析一下?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景顺序,如:按照景物先写山,后写水;按照季节由夏——春冬一秋。学生分析词句时,教师可伺机点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
(五)再次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让学生学习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见到的景色,或谈谈观看风光片与读郦道元的《三峡》的不同感受。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根据课文画一幅三峡风光图。
七年级语文教案15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二、了解童话的特点。
三、努力激活课题教与学的气氛,力求生动活泼。
教学设想
一、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激发想象,培养在实现理想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通过分角色表演更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把握作品形象不同性格特点。
三、通过课题讨论,加深对主题的认识。
四、联系实际,深入理解“犟”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刚收到一张请柬,说邀请我们全班同学到苏州狮子林王国参加有史以来最盛大的婚礼。大家想不想去?不过还得告诉大家这婚礼日期紧,两周后就要举行,而狮子洞路程遥远,那我们怎样才能准时到达呢?(学生讨论办法)
师:哇!同学们的办法真多。看来有现代化交通工具,难不倒我们,我们定会及时赶到的,还有我们另外一位新朋友——乌龟先生也被邀请了。(边说边简笔画)它若去,会不会遇到困难?不妨来听听德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给我们讲述这只“犟龟”的故事。(板书:犟)
二、配乐朗读
1、邀请一名学生充当米切尔恩德的代言人讲述这个童话故事,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犟龟》教案(七年级上册)(网友来稿)》。
2、其他同学认真听,想一想,乌龟这一路上有没有遇到困难?若有,具体表现在哪里?(用笔画出)
3、师评:朗读得真棒,很投入,不仅把我们带入童话世界,而且还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灵活现的可爱的动物形象。
三、导读课文
师:乌龟去参加婚礼,到底有没有遇到困难?若有,究竟是怎样的'困难?
生:小组讨论并回答(可概括可引用书中的词语)
师:面对沿途的这些困难,乌龟又怎样去克服呢?
生:(思考后回答)
[板书: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师评:乌龟以它那简单的信念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来到狮子洞(边说边简笔画),实现了他的理想,参加了从未有过、最魅力、最盛大的庆典,这只令人钦佩的乌龟,大家想不想认识?
四、分角色表演
师:今天有幸邀请到这只乌龟的扮演者以及他的伙伴,让我们用掌声欢迎他们上台表演。
表演的目的:
1、预习时叫学生自由组合,排练表演并自行准备动物头饰;
2、提示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主要对动物的对话给以加工创造,并配以相应的动作、神态;
3、角色分配共9个同学,1个当旁白,8个扮演作品中的动物。
五、评选讨论
师:谢谢同学们有创意的表演(掌声欢送)。那么,下面的时间给现场的观众,请同学们大胆地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或不喜欢的动物,并说说理由。
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六、延伸性讨论
师:从同学们的评选中不难看出,大家还是比较喜欢乌龟,可见乌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么,我们在学习、生活上可以从乌龟身上学到什么呢?
生:(自由发言)
师评:从同学们精彩的发言中传达出一个共同的心声,那就是——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还要有勇气去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这也就是童话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七、标题讨论
师:同学们在前头评选中说喜欢乌龟是一位它“犟”,有执著的精神,不喜欢乌龟也是因为它“犟”,不听人劝,一意孤行,那么如何评价乌龟这种犟性好坏呢?结合实际生活情况,谈谈你的看法。
生:(自由讨论并发表意见)
师评:生活中“犟”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因此我们要采取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然而本课的乌龟犟得好、犟得妙,它正因为犟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八、布置作业
将刚才讨论的内容加以整理、补充,写成200字左右的文章,用正楷字抄写在作文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