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

时间:2025-10-09 13:06:47
论语读书笔记14篇(精品)

论语读书笔记14篇(精品)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读书笔记 篇1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论语》这部书,我收获很大。在这本论著中,我认识了一个谦虚好学的孔子,一个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的孔子。轻轻翻开《论语》,读着书中的文字像是穿越回了几千年前,看到了春秋时期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局面,由此产生了孔子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深受历代的统治者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也许他的思想言论和今天时代发展的要求不太相吻合,但它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从中我们会收获很多。

孔子推崇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渐渐地忽略这个问题,让人们重新认识并坚持孝道是一件重要的事,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对子女抱着很大的期望。所以给父母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不是孝的根本,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做人处事,不辜负父母的期待才是真正的孝。

在治学方面,孔子有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我们班上的那些同学各自有各自的才能,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厚厚的《论语》之中,经历了历史长河的冲刷,依然焕发出动人的光芒。它像一缕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它像一滴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们向上的阶梯。

  论语读书笔记 篇2

今天,我看了《论语》,明白了许多道理,比如“欲速则不达”。

说到欲速则不达,《论语》是这样记载的: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看到这儿,大家肯定会想到《拔苗助长》这个故事吧?对,故事里的主人公就是因为贪快,所以让禾苗枯萎了。我们觉得主人公很可笑,但在笑话之余,我们想想自己也干过此类“傻事”吗?

我们班的`吴金霖同学就是这样一个干“傻事”的例子。为了早点做完作业,她写字时乱涂乱画,结果老师罚她“重写”,还要“翻倍”。就这样,吴金霖非但没有获得更多的娱乐时间,反而又增添了许多学习时间。你们说,她达到原先目的了吗?

慢工出细活,欲速则不达。爸爸就是一个喜欢慢工出细活的人。一天,爸爸在写材料,柔和的月光洒进屋子里。“爸爸,吃饭了!”我大叫。“等一下。”爸爸回答。过了一会儿,见爸爸仍没出来,我便推开紧闭的门,看见爸爸正在聚精会神地写材料,又一边核对资料。我向爸爸抱怨道:“爸爸,您干吗写一遍对一遍呢?直接写吧!”“慢工出细活!”爸爸说,话语里带着点严肃。果然,爸爸把材料交上去后,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工作迅速完成了。

在现实生活中,快,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时,慢才能解决问题!

没有质量地贪快,会让你很后悔。因为欲速则不达!

  论语读书笔记 篇3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信念的人。

宋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就是“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 ……此处隐藏6447个字……篇11

看完了《诗经》再看《老子》,一部部不朽经书让我获益,并让我不禁迷惑:几千年前的先秦诸子百家是如何悟到这些道理的呢?但是这些字字珠矶的作品对我来说还是有些深奥了,咬牙读了几本后,我把信心全部放在《论语》上。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写,后来就成了《论语》。中国历史从汉武帝开始,尊儒学为统治思想,《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它的推崇。

大家不要认为孔夫子的《论语》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专业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论语》更像一碗热腾腾的鸡汤,喝下去后让心灵得到一次洗涤。孔子的《论语》很少长篇大论,每一则都很简练。因为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句短语就是最好的叙述。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伤痕闯过来的。全世界都惊叹于我们,因为我们的一种信念,孔夫子就是一个很有信念的人。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明信子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子贡曰:“比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先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是啊!兵、食物都是护生的,人都有一死,还不如信念重要了。

《论语》的真谛就是教我们过上心灵的那种生活。古人用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我想用它来洗涤心灵,修身养性罢了。

  论语读书笔记 篇12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首推崇儒家,成为百家之首。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必先了解儒家文化;欲了解儒家文化,必先了解孔子;欲了解孔子,则必须从读《论语》开始。杨伯峻先生译注的《论语译注》,是在参考了古今考据注释《论语》的诸多著作之后,给《论语》中的每一条都加了相当恰当的现代译文,对我们这样的读者理解孔子的思想有极大的帮助,对于一些条目,还在注释里详尽的说明了该条目发生的背景。

孔子注重"克己复礼"的,何为"礼"?《论语》里有这样的话:"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篇》)--意思是"礼啊礼啊,只是指玉帛的礼物吗?乐啊乐啊,只是指钟鼓等乐器吗?"看得出相对于表面的现象,孔子对于"礼"的本质是更重视的。这种"礼"的本质就是"仁",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八佾篇》)--"人如果不能做到仁,那么懂得礼仪的制度又能怎么样?";"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篇》)--"能够以礼让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不能以礼让的精神治国,那礼仪的形式又有什么意义呢?"孔子认为"礼"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没有"仁"、"礼让"的本质为内容,那么具体礼仪的形式是没有作用的。

由此可知,孔子是一个重视内容实质的人。《论语》里的一些记载可以让我们看到孔子的`态度:"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篇》);"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古时候的人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害怕自己做不到;"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篇》)--司马牛问仁德,孔子说:"仁人的言语迟钝。""做起来不容易,(当初)说话(许诺)的时候能不(因为谨慎而)迟钝吗?";"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篇》)--君子以言过其行为耻。从这些话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相当实际的人,他认为应该言行一致,不能以胡乱的夸张来抬高自己、以不存在的事迹夸耀自己,相对于多说少做,他更支持少说多做。

总之,不断阅读《论语》,则对孔子的认识越充分。孔子是一个有血有肉,会哭会笑、会发怒、会骂人、立体丰满的,充满了人性光辉和人生情趣的"普通人",这在《论语》中的字里行间中缓缓的透纸而出。

  论语读书笔记 篇13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见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这个学期在指导学生读国学经典的同时,我也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提到“国学经典”,大家的脑海里显现的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论语》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以记言为主,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教育、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因其对话众多,而着重挑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言论。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做人和学习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认为一个人要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做学生的人,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有仁德之人,还有余力的话,就在去学习文化知识。可见,诚信、孝顺、爱心是孔子推崇的做人的品德。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再谈学习文化知识。?在学习知识方面,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常常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倡导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我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积极倡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种精神,在工作之余要认真学习理解医学文献,与此同时,要将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去,实实在在的学习和刻苦钻研,“温故而知新”,发挥医者传统美德,全力保障保障百姓健康。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读后受益无穷。

  论语读书笔记 篇14

孔子生性幽默。一天,孔子来到武城,听到奏乐唱歌的.声音,就说:“割鸡焉用牛刀(这种小地方,值得用礼乐去教育他们吗)?”子游说:“过去我曾听人说过:君子学了道就爱护别人,小人学了道就容易使役。(可见教育总是有用的)”孔子说:“同学们!子游说得对!我刚才的话只是开玩笑的(前言戏之耳)!”《林语堂散文》中也写道,孔子骂别人:“你真真是个饭桶!”一个“真”还不足以表达他的心情,还要再加一个,以加强语气。这个孔老夫子,也真真有趣!

《论语读书笔记14篇(精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