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读书笔记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曾国藩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读书笔记1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读书笔记也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著作。在阅读他的读书笔记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问的追求。
曾国藩在读书笔记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他认为读书可以让人明理、增长见识、提高修养。他认为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他提倡读书要注重质量,不要只追求数量,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深入阅读,理解其中的道理。
在读书笔记中,曾国藩还提到了读书的方法。他认为读书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泛读,了解书籍的大致内容;第二步是精读,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第三步是反思,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对书籍进行思考和总结。他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读书方法,才能真正地吸收其中的精华,获得真正的学问。
除了读书的重要性和方法外,曾国藩还提到了读书的目的。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为了更好地做人、做事。他提倡读书要注重实际应用,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要能够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在阅读曾国藩的读书笔记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问的追求。他的读书笔记不仅是一部有价值的著作,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启示。它让我明白读书的重要性,让我学会了如何读书,让我明白了读书的目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像曾国藩一样,用心去读书,用心去思考,我们一定能够获得真正的学问,一定能够成为有修养、有素质的人。
曾国藩读书笔记2曾国藩家书是一本由晚清名臣曾国藩所写的一本家书汇编,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生活智慧、道德准则和人生经验,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书中,曾国藩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他在官场上的经历、他在家庭中的角色以及他在生活中的思考。他以自身为榜样,教导子弟要勤奋、诚实、正直,并强调了孝道、勤俭、读书的重要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曾国藩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他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着很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在家庭生活中,我有时会因为忙碌而忽略了家庭成员的情感需求;在工作中,我也需要更加注重细节,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总之,曾国藩家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到了曾国藩的生活智慧和人生经验,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为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指导。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和学习,一定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指导。
曾国藩读书笔记3阅读背景:
曾国藩,“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白衣出身,27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太平天国运动时,组建湘军经多年鏖战攻灭太平天国。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曾国藩本人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近代文化建设的开拓者。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一生勤学善思、克己修身、身体力行,是通过不断自我完善以达成个人成就的不二典范。他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什么这么多人推崇曾国藩?
一、曾国藩着实是个伟大的人,不仅做出过足以影响历史的贡献,更难得德行贵重,值得世人钦佩、效仿。
二、曾国藩留下了大量的文字作品记录自己的一生所得,并流传至今。使世人可以通过钻研作品去学习、效仿。
三、不同于其他国学作品,通篇都是提炼总结好了的结论性的艰深难解的“道”、“理”,曾国藩流传下来的大量日记、家书,由于不是学术作品,所以不仅有记录、讲述经世道理的部分,还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他得出道理、甚至践行道理的过程。因此参考、学习价值更高。
四、曾国藩在作品中也坦诚记录了自身的不足,以及与自身不足反复斗争的坎坷过程,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千古第一完人”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也会经历自我斗争时的意志不坚定、挣扎、挫败等。这使得研读他的作品,就好比去探索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自我完善变成伟人的过程,能带给每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成长的读者一些正面激励。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合辑。
我读的版本是吉林文史出版社于16年出版的版本,全书据书信主体内容分为“修身”、“治学”、“齐家”、“为政”、“处世”、“治军”、“用人”、“师友”、“理财”和“养生”十个部分。按内容排版也有好处,但因为打乱了作品本身的时间顺序,所以在读到部分内容时会因缺失前后时间线而不明所以,加上部分注释稍嫌主观,所以我不太喜欢这个版本。至于选篇方面,我对曾的作品没有大量阅读基础,不敢妄评。
治学篇的第一篇《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有提及《曾国藩家书》的起源及存因:“予生平伦常中,惟兄弟一伦抱愧尤深。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嗣后我写诸弟信,总用此格纸,弟宜留存,每年装订成册。其中好处,万不可忽略看过。诸弟写信寄我,亦须用一色格纸,以便装订。”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曾国藩写家书的初衷,是因“长兄如父”,要借家书代父分担履行教育弟弟的职责。我以为这段话后半部分同样重要:想必正是因为他对书信装订、保存的要求,才使书信得以流传至今,供后世大众阅读、学习。精神、文化因其抽象性,在传承过程中可能相对更容易遗失,因此精准表达、记录、刻意保存或许是降低遗失概率的不二方法。举个例子,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光要言传身教,还要把有价值的理念记录下来,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所有能够被后代接受的信息载体,并嘱咐子女甚至子女的后代妥善保存、传承。
我在读《唐明浩点评曾国藩日记》时,查阅到一篇《曾国藩年表》(《年表》摘自网络),认为读这本书时仍有参阅意义。书中每一篇文都有注明时间,对照《年表》参考其生平、年龄、阅历、资历,作为阅读背景,或许对笔者当时的所言所书能有更深刻、准确的`理解。
《曾国藩家书》里值得研讨、学习的内容很丰富,不仅包含作者直接书写表达出的观点、道理,也包含了通过作品可以推断出的作者本人的特质。我对后者更感兴趣,所以借此文尝试从已读的篇章里思考、分析曾国藩本人的人物特点。
曾国藩一切成就的起源,我认为都要归功于“益友”,正如他自己所说,“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志”,众多益友无异于他成年后自我成长的“开蒙导师”,他在“修身”路上所付出的终生努力,也少不得是因为这一干朋友的相互激励与督促。他学习、效 ……此处隐藏10289个字……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这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就应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我信步于我的书架中,偶然,我发现了一本有些陈旧的《曾国藩家书》,我随手翻开,不禁投入到了这本书中。我默默地合上了最后一页,心中却不禁感慨万千。那不过是几十封普普通通的家书,却是当年曾国藩万千智慧的结晶。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无所不有。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这是曾国藩家书中的原文,曾国藩早已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因此胜不骄,败不馁,心静如止水。读至此处,我不得不佩服曾国藩,他不愧为晚清重臣尔!
曾国藩,谦而不卑,忍而不懦,威而不猛,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但是曾国藩的信也是为我们而写的,他也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提醒。通过家信,看看曾国藩,再来看看我们自己,我们不禁会羞愧万分,我亦然。
曾国藩,他受过无数委屈,但他毫不声张,默默忍受。打落牙齿连血吞,好一个硬汉!当今的我呢,却是一个弹簧,别人一压,就蹦得老高。那次,一个同学和我发生了点矛盾,他便用手中副班长的权力把我恶告一通,我听见了,火冒三丈,冲上去和他争辩了起来,甚至差点动手,乃至我又多了一个仇人。如果那是曾国藩呢,他也许不会争辩什么,只是默默忍受罢了。我回想起来,不禁惭愧万分,中华民族自古以“忍”为上德,我为什么不能忍呢?曾国藩有着一套独特的治家之法,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这是曾国藩留下的十六字箴言,也是治家的核心理念,是家庭兴旺的基本,但是这也留给了我们一个思考,我们是这么做的吗?纵观社会,连壁纸都是“豪华、奢侈”的设计理念,“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哪里有节俭在?富二代,官二代,努力治学何处寻?。也许,我们应该汲取一下曾国藩的智慧了。
跟我们一样,曾国藩身上原来也有许多恶习:居功自傲、出言不逊、待人无礼。甚至比我们更加严重。但是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努力克服,战胜缺点,成为了一个谦虚有礼的正人君子。伟人总是有相通之处,富兰克林生前也是这样一个能够克制自己,去除恶习的人。由此,曾国藩也告诉了百年之后的我们一个道理: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只是因为他们比常人更会克服恶习。至此,我不禁感叹:曾国藩成功之道,无过于此!这本书封面上有二十八个字,其曰:做人处事之典范,修身养性之圭皋,为官从政之精髓,治国安邦之箴言。我读完了,不禁感叹道:“这本书无愧于如此评价了!”
曾国藩,晚清重臣,几百年前,他留下了这些珍贵的信,今天,当我再次打开那些尘封的家信,我却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曾国藩的良言,不正是我们遗失的宝藏吗?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吗?
曾国藩读书笔记14这本书对曾国藩的评价相对比较客观,没有像之前很多曾国藩成功学那样神化他,读完对文正公有了新的认识,也非常喜欢前面柴静的序和后面刘瑜的`《跋》。
张宏杰的高明之处在于:先耻辱后高大,先贪污后清廉,先迷信后务实。曾文正极高明而道中庸,其智慧及高级品质有深入且独特的见解,尤其对左宗棠的关系处理颇感敬佩,也深深懂得了曾国藩的这句话,“合众人之私,成一己之功”。
多看几眼美女回家要检讨,夫妻房事也要检讨,诸如此类的检讨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看就是有病,所以我们都做不了圣人。曾国藩天资平平,七次才考中秀才,三次自杀,女儿们婚姻生活都很不幸,,,那又怎样?与众不同的“笨拙”精神,成就了曾国藩的浑厚、开阔、无所不包。曾国藩的立德、立功、立言,看到了一个为人称颂的圣人,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憎的活生生的曾国藩。
刘瑜说:一想到在那样无望的时代,曾国藩还奋发图强,对他的钦佩不禁如滔滔江水。转而又想到,即使是以他的奋发图强,也只能哀叹“天命”之不可违,却从未抬头观望天窗外的璀璨星空,又觉得个人面对历史,还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曾国藩读书笔记15一、曾国藩的爷爷有一个梦想:家族里要培养出一个读书人,但他的父亲整整落榜16次,随后他把希望寄予了孙子曾国藩,曾国藩8岁读完了《五经》,9岁学习八股文,14岁开始考秀才,曾经和父亲并肩六次考秀才,有人叫他“笨小孩”,但是他的坚韧与执着让他从过去的学习之路跳了出来。他的人生哲学是“尚拙”:愈挫愈奋、不怕失败、坚持到底,不懂什么是技巧,也不知道什么是捷径,只知道一条道走到黑!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二、曾国藩七年秀才路、一年举人路,学通之后一顺百顺。他能够后来居上笑到最后是因为早年基础打的好,苦学笨学基本功扎实。他一生推崇“笨拙”精神。他说“笨”有三大好处:笨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他会更虚心;笨人从小接受的挫折教育很多,所以抗打击能力很强;笨拙的人不懂的`取巧,所以遇到问题只知道应钻过去,做事不留死角。
三、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的成熟过程,不能着急也不能懈怠,人的努力与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曾国藩
四、曾国藩修炼自己的方法:记日记、做反省、订立学习计划。
五、事必有所激,事必有所逼,才能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