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篇【合集】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买了很久的书,在书架上搁置了很久,只是单纯的觉得自己底蕴还不够深厚,不足以了解掌握哲学相关的知识,但是最近听水骆驼说这只是哲学入门书籍,便拿来读了读。整体而言,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对想要了解西方哲学发展史的同学来说,不妨闲暇时翻翻,不无裨益。
虽然本书讲的是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但是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来叙述枯燥的理论,很是别开生面,虽然大段的哲学理论充斥其中,但是不断有各种苏菲和席德的故事情节穿插,读起来张弛有度,兴致盎然,衔接自然流畅,毫无生硬滞涩之感,在对西方各阶段的哲学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归纳的同时,还对涉及宗教、科技及社会的发展也进行了简单介绍,同时还或多或少提及了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人文学……,无怪乎人们说所有学科的'顶点是哲学,人类研究各种学科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能够解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问题。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最聪明的人是明白自己一无所知的人。”随着人类对世界对自身认知的不断加深,哲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层出不穷的哲学理论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提出来。同时也推动了分类学,学科学,医学,教育,人文学等学科的蓬勃发展。尽管认知越多,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越多,但是人类不会停下探索世界,解答终极问题的脚步。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自己的哲学知识是多么匮乏,因为政治原因,天朝只是让我们知道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理论,实际上,没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康德、洛克等等哲学家对哲学理论的不断阐释,就不会诞生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这里并不是说前人的理论不如今人,只是现在的哲学理论更适合于当今社会罢了。了解了西方哲学的发展之后,也就对技术革命为何在西方发生见怪不怪了,西方的世界观和认知论决定了他们不断的怀疑,不断的解答,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改进,哲学是开放式的普适的,而东方的哲学是内敛式的,利于统治阶级式的,并不是为了解答终极问题而存在,所以局限性非常大,难怪会最终导致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衰退落后【个人愚见,不喜请绕道,勿喷】。一种思想的诞生有其历史原因,不能因为觉得天朝的哲学不够先进就全盘西化,而应该批判的吸收,现在西方人也开始积极接触融汇东方文化,这是个世界大融合的过程,不能主观觉得不适合就全部pass掉。
本书最后的处理也非常有趣,在这里卖个关子,留给大家自己去看吧。以上。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工作后,时常觉得失去了读书时代好行空幻想、好溯源刨根的秉性,变得安于现状,显得枯老呆板,顺应了循规蹈矩的工作,对人生的思索越来越狭隘,对自身的追求越来越单一。此时,《苏菲的世界》走入我的精神世界,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感觉像是专为我们这些人而写,这一代已经对生活越来越麻木,要不就开始野心膨胀,物质欲排山倒海,但内心最深处依然有不小的位置藏着对生活的本真。而苏菲,小说的主人公唤醒了我学生时代的真实。
看人类的哲学史其实就象有一个小孩子对世界态度的变化,虽然我们绝对不会那么去钻牛角尖分门别类建造体系,但书里很多出现的问题肯定是伴随过我们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我小时候就很喜欢想,甚至很入神的观察我自己的意识。时而迷惘,觉得我只不过是掌控这个躯体,我并不是我!可是这不就是我的意识在观察吗?那我怎么观察意识?我不是我那我又是谁?时而自大,觉得我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为我而造,大家绕着我转,所有人事都存在我意识之间,认为自己以后是大人物流芳百世人间传奇。虽然在中学政治课上系统学习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知道我只是浩瀚宇宙中一个像沙砾一般的小小星球上的一个偶然的生命,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当时的我依然固执,不甘心自己如此地无足轻重,不愿我来到这世间的使命只是“载着基因的船,流向下一代”。相信这也是学生时代,敦促我奋进向前,不甘人后的精神动力。
工作后,认为人生目标已经实现,前进的渴望已被暂时的满足所取代,种种的不甘心已然不复。虽偶尔触动心扉,也只是蜻蜓点水,失去了进步固执的追求。但感谢苏菲,感谢她在唤醒我本真的同时,激励我再次扬帆起航。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但是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工作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活着才是最好,知道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
教学是承载我的人生船只,不能再随波逐流,需要用不懈的追求精神驾驭他。就如哲学家所说的,坚持怀疑、反对传统、保持好奇才是看待世界的方法。我想,这也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拥有的品格。我们要实时顺应多变的社会情况,耐住寂寞和孤独,守住清贫和繁苦。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一本哲学入门书,激发我内心对哲学无限的兴趣。从书架上拿下,轻轻翻开:
一开始,苏菲收到了两封信,一封问"你是谁?"我自动将自己带入苏菲身上,我就是我呀,几乎在看到这句话的同时便从嘴里冒了出来。不对,我停下思绪能静下心来,让自己从一个角度想如果以前有些时间改变,那我又该在哪。脑子里乱成一团,犹如嘈杂的毛线纠缠一团,毫无头绪的交错在一起,形成一张繁密而不清晰的蜘蛛网。第二封信上写着"世界从何而来","我不知道"自我呱呱坠地起这个世界便一直存在着,但万物皆有起源,存在即有源头。难道世界是从某种机遇巧合下产生的吗?但毫无疑问,我无从知晓。正是这种猜想与拷问让蒙昧的我逐渐走进了哲学的书中。
追随着内心强烈的好奇,我欲往下读越是心潮澎湃,仿佛如鱼得水。信中的内容仿佛是因为老师在传授知识给你,如"成为一个优秀哲学家的唯一条件就是要有好奇心。"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快习惯了世上的一切,似乎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心,也因此我们失去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好奇是人的本能,但保持好奇难能可贵。
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他运用了形象的故事将抽象的东西诠释在读者的面前。当我们看到那位无罪的“罪人”宁死不愿践踏雅典的法律,当着友人的面将碗中的毒药一饮而尽时,便不得不感慨他的高贵善良,正直不屈,苏格拉底知道生命终究会结束,但他信仰哲学,信仰真理,不畏惧一切的献出了生命,直至现在也令人肃然起敬。
这本书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很多人认为这类书往往都晦涩难懂,高大上的语言根本不能理解。实际上" ……此处隐藏8991个字……然搬家了,突然转学了,你会不安,也就是没有安全感。
习惯就是人们所追求的安全感。相较之下,不习惯则是我们的好奇心。
前段时间我看过一档节目叫奇葩说,其中有个“天问”——高等生物的蛋我们该不该把它砸了?黄执中先生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好奇心,那他虽生犹死。
世界,是我们最大的常规生存环境,适应了也就习以为常了。可是,每个人最初接触世界时却是带着好奇的。犹记得小时候我为雨而奇,为雷而惊,为火而惧,可大人告诉我不要去淋雨,否则会生病的;不要怕打雷,那只是天空的一声巨响;不要玩火,不要靠近火,否则会受伤。
就像苏菲的妈妈告诉苏菲的:“不要再说这些话。”大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个不要,那个不准,可是,太多习以为常的东西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对世界的渴望。其实,这不要那不准的所谓真理是在敲碎我们脑子里从小拥有的那颗蛋,让我们少去了探索世界的动力与好奇心。
记得之前的一个晚修,还没上课,我站在走廊看星星。有个大人问我在干什么,我说在看星星,然后他说了一句让我很不舒服的话:“星星有什么好看的?快回去上课吧,在这里站着被领导看见不好。”
我不是叛逆的另类人,但我不希望自己活成别人眼中只懂务实的精灵,更不希望自己一味关心芝麻琐事,却懒得抬头欣赏满天星辰。我希望教育充满理想和情怀,而不是无限放大功利心,仿佛考试分数之外的一切都不值一提。
我曾为鲜花而喜,为蝴蝶而笑,为毛毛虫而惊,而大人们觉得这一切再平常不过了,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但我确信,大人们也曾有过丰富的童心,他们也曾有过这样那样的好奇与惊喜。
我不认为这样的胡思乱想是幼稚而愚蠢的':即使白天天黑了,你也只会想,要下雨吧,却没想过会不会是太阳消失了。
我渴望成熟,但成熟不是让你变得麻木,变得一切都习以为常,变得不再需要追问和反思。请不要当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你应当努力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哪怕只是为了看看魔术师帅不帅。
“亲爱的苏菲,我不希望你长大之后也会成为一个把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人。”“我希望你有一个好奇,充满求知欲的心灵。”这话是说给苏菲的,也是说给我的。我必然长大,变得成熟,但我的精神拒绝麻木,我的心灵渴望生动。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4春天快到了,也快开学了。我与同学结伴去新华书店买书。《苏菲的世界》吸引了我的目光,因此前不久,我刚看过一部电视剧《绿光森林》,其中的主人公也叫苏菲,她聪明、善良,最后她还感动了嫉妒心很强的姐姐。这让我对《苏菲的世界》的内容充满好奇。再加上同学老师的推荐,我便买下了这本书。
初尝
哲学,在我的印象中,是一门非常枯燥,深奥的学科。对于从未接触过哲学的我,理解起来一定很费力。我就像收中的苏菲一样,带着一大串的疑惑,跟着“神秘老师”开始了我们的“哲学之旅”。
从“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两个简短而奇怪的问题开始,跟着这位神秘老师,我开始思考,从古希腊到康德。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从苏格拉底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思考的问题。渐渐地,我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它少了几分枯燥,多了几分生动,大量的历史内容,加上苏菲的好奇心和她不凡的'经历,让这本书读着像侦探小说,亲身经历这惊险的过程,而心中对万物的好奇则渐渐被唤醒。
回味
从愉快中,我读完了这本书,我闭上眼,细细回味着书中的内容。有一段比喻让我印象深刻。
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同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
这段话像一击响的雷声,把已在兔子的毛皮深处舒适的生活好久的我惊醒。我被哲学家的勇气震憾,也为我们的所好悲哀。毫无疑问,这本书救了我,把我拉回了毛尖,让我再度像婴儿一样,用仿佛乍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对,万物感到新奇。
看那黑黑的蚂蚁,那比米粒还小的身躯,谁能想到它能举起比自己重许多倍的东西。看那娇小的梅花,淡淡的粉色,很难引起注意,谁能想它能在寒冷的冬天开放?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问一个正在饥饿边缘的人,回答一定是“食物”。如果问一个快要冻死的人,回答一定是“温暖”。因此我认为赫拉克里特斯说得很对,世间的事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从未生病,就不会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世上从未有过战争,我们就不会珍惜和平。
人生短暂,拥有的能有多少?
让我们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吧,别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正如高尔基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们在一生中会读很多本书,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本很有趣而又蕴含哲理的书,书名叫做《苏菲的世界》。作者是乔司坦·贾德。这是一本哲学入门书。
乍一看,内容跟哲学八竿子打不着。但实则该篇文章以一位名叫苏菲的小女孩不断接到来自哲学家的哲学课程信为背景,又以苏菲不断的探寻不断的解谜为主线,向我们介绍了世界哲学史和哲学的奥妙所在,逐渐地,一步步的让我们了解到他们活着的世界只是在一本书中。
这就像我们看人家变魔术一样,由于我们不明白其中的奥秘,于是便问道,魔术师如何能将一只活生生的兔子从礼帽里变出来呢?许多人对这世界的种种也同样有不可置信的感觉。关于突然变出一只兔子的事,这不过是魔术师耍的小把戏。在哲学中,我们把小白兔比作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们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成为哲学家的首要原因就是不要失去好奇心,大胆的去探寻,就像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一样。
哲学是什么?或许有人说哲学就是那些类似于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一些深奥的宇宙终极谜题构成的。实际上哲学仅仅是跨过事物的表面而看清它的本质。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它向我们揭露了哲学的奥义。向我们介绍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哲学家的思想与生平。在这些哲学家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便要数达尔文了。
在我们的看法中,达尔文他是一名昆虫学家或是一名自然科学家。跟哲学根本没有一星半点儿的关系。但他提出的进化论大大的影响了哲学史。而且虽然他是一个生物学家,但他却和真正的哲学家一样,重在的是提出问题,而不是着急着解答问题。小心谨慎是一个哲学家,也是一个科学家应有的态度,这便是哲学的精神。
我认为达尔文他哲学的.精神和他身为科学家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在日常的生活中,我总是发现问题就着急的去探究,通常这时我就只看到了表面,而并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这导致了我并没有小心谨慎地去探索问题,而是过于急躁的去妄下定论。当我了解到达尔文的态度、哲学的精神时便下定决心要去学习他。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看待事物时一定要像上文提到的寄生虫一样来到兔子皮毛的表面,充满好奇心地去观察魔术师,也就是观察事物最真实的本质。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读《西游记》有感[优选15篇]](https://img.jihtu.com/upload/9329.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