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牧童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牧童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牧童教案1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懂故事。
3、理解寓意,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本学期我校开展了“建书香校园,树文化新人课外阅读”活动,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今天,老师就为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伊索寓言》。板书,注意“寓”写法。齐读。
2、什么叫寓言?(寓言是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出示幻灯片1)你读过哪些寓言?
3、有没有同学读过《伊索寓言》呢?能说出其中的一两个故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大寓言家,了解一下《伊索寓言》
4、指生朗读:(出示幻灯片2)
相传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生于公元前6世纪,他知识渊博,聪明机智,善于讲动物故事,是个编寓言故事的高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大都是人们熟悉的动物,如狐狸啊,狼啊,驴子等等。每则寓言的最后,大都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
5、师补充:关于《伊索寓言》,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曾这样说过;“你连伊索寓言都没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伊索寓言,感受一下伊索寓言经久不衰的魅力。这则寓言故事的题目叫做《牧童和狼》,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则寓言,读书时老师有两个要求:(出示幻灯片3)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生词,联系上下文,用心体会它们的意思。
②、思考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中又明白了些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出示幻灯片4)
hóulong huāng huǎng guàn
喉咙慌谎贯
相机进行生字教学,辨析“慌-谎”,指导“贯”的笔顺
(2)指名读生词,正音
(喉咙惊慌失措说谎一贯
(3)分段读课文,正音,评价。
3、交流:文中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故事大意。(出示幻灯片5)
(二)、精读课文,比较研读牧童前后大叫情感的不同以及村民前后态度的不同,指导朗读,理解寓意。
1、文中两次写到牧童的大叫,一次是--,另一次是(出示幻灯片6)--牧童这两次大叫都是要告诉村民们--真的是狼来了吗?前面的大叫是谎话,后面的大叫是真话。(板书:谎话、真话)
联系课文想一想:牧童两次大叫的心情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1.2自然段,体会一下,练习朗读,谁能读出来?
2交流读书体会,相机抓住重点词,指导朗读。
[说假话时,他是存心要骗人,所以心里还很得意(“哈哈大笑”),所以叫的时候是--偷着乐)
(说真话时:“吓坏了”……声音抖一点;“慌忙”,声音急一点。
师引读--不得了了,狼已经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狼又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他再喊,“喉咙都喊破了”,声音哑一点--(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3、这两次大叫的内容相同,结果相同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1.2自然段,看看你能通过哪些词句有所发现。
4、交流发现。相机理解词语:“闻声赶来”(提问:能否改成闻声前来?比较,加深体会,从这个“赶”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惊慌失措”是什么意思?
5、村民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会怎样想?
6、后来牧童说真话时,喊破了喉咙,也(板书:无人前来),质疑:这里为什么不用“赶来”?
7、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时候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8、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对牧童说些什么?想一想,就写在课文的下方,看谁写得精练,写的`精彩。
9、交流
10、这就是牧童和狼的故事,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故事,注意读好人物的语气。
1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最后一段,指生读。(出示幻灯片7)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12、从故事中理解寓意。
一贯说谎?(1)“好几次”--一贯;((2)“哪里有什么狼!”--根本没有狼,1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
三、迁移学习:
第十二课还有两则有趣的伊索寓言故事,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自由选择一则寓言自主学习,提出自学要求:(出示幻灯片8)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抓住重点词,比较狐狸摘葡萄前后的心理活动有什么不同。
3、结合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四、延伸阅读:
同学们,伊索寓言产生于20xx年前的古希腊,经受了漫长的岁月的检验,现有仍有300多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后不妨来读一读。西方寓言除了《伊索寓言》外,还有德国的《莱辛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被后人称为四大寓言。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寓言的热爱,对书的热爱,读更多的寓言,读更多的好书。让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充实我们的智慧,点亮我们的人生。
五、布置作业:
1、用学习《牧童和狼》的方法自学第十二课另两则语言。
2、读一读《伊索寓言》这本书。
六、板书设计:
12伊索寓言
牧童和狼
牧童:谎话真话
村民:闻声赶来无人前来
关于牧童教案2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真挚地歌声 ……此处隐藏122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课前三分钟:交流自己的童年趣事
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是一幅幅美丽的画;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
二、解释题,知作者
1.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感受诗人笔下的童年。我们先来读读单元导读,看看单元导读给我们提出哪些要求?
师:今天我们先来学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板书>
牧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注意,“牧”的左边是“牛”,写的时候要先竖再提。
老师:牧童是什么意思(放牛羊的孩子)。谁了解吕岩,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吕岩字洞宾,唐代。传说是八仙之一。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
以被称为“逍遥大仙”。
三、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诗)自己先读读吧,读上两至三遍,读通诗文, 读准诗中的每个字、每个词。
师:读诗一定要投入,就像你们现在这状态,非常好。
2.指名诵读:谁来单独为大家读读
正音:这个 “蓑”字,是平舌音,写的时候要注意它是草字头,有一种草就叫蓑衣草呢!用手指书空一遍,可别漏了中间的一横。
过渡:读诗不但要一丝不苟,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来。
师声配合读。师前四字,生后三字。
3.齐读:
四、多诵读悟诗情
过渡: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画面。有人曾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想象是诗的翅膀,是诗的灵魂,请同学们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象? 汇报交流:谁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生说
(一)师 :从哪句诗感受到的?(草铺横野六七里)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象?
1.指名说,“铺”
你找得很好,这个“铺”字让你想象到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
铺开一样)一个铺字,铺出了草的厚度,真舒服,谁能把这种舒服的感觉读出来?
再读这一句还有 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像?学生说道六七里:真的六七里吗?“六七里”在这里是虚指,就是说呀,这原野——非常广阔,你读读。铺得再广阔些,再读。
3.看着这样的原野,你脑海中会出现哪些词,指名说。(郁郁葱葱 绿草如茵 一碧千里 生机盎然 )
引读: 草地仿佛一块无暇的绿毡,在铺展,生读:草铺横野六七里 郁郁葱葱像碧绿的画卷在铺展 ,生再读草铺横野六七里
4.在这么广阔的草地上,牧童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小结:对,牧童就是这样,在原野上自在地玩,自由地乐。这广阔的原野带给了牧童多少的乐趣啊,一起读读这句。
(二) 过渡:一个“铺”字激活了我们想象,再往下读读,让我们再往下读读,我们还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说: 师 :从哪句诗感受到的?( 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哪个词激起了你的`想象(弄、三四声)。弄是什么意思 ?诗中弄笛就是——(玩弄笛子)
师:这是怎样的笛声(断断续续,隐隐约约,不成曲调,想怎么吹就怎么吹。)、
师:这真是“短笛无腔信口吹。”真是三四声吗?与前面哪个词对仗(六七里)
师:想象一下笛声和晚风在干什么?(嬉戏,玩耍)笛声戏晚风,晚
风戏笛声,与其说是笛声在逗弄晚风,不如说是牧童在逗弄晚风,其实牧童想借笛声来表达什么呢?(愉快,轻松的心情)
师:我们从一个弄字上不但能听到声音,还能读懂这个字眼里包含的情趣,想象一下在广阔的原野上牧童还能听到哪些声音。生自由说 师:也许我们还能欣赏到一场音乐盛宴呢?
谁来给大家读读。
指导朗读:笛声高了,引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低了 引读
让我们再读吕岩的这两句诗,读出牧童的悠闲与自在:(齐读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三)过渡:前面两句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哪个字又激活了你的想象?
生说: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请你看看插图,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再读诗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卧:想象一下,他是怎么卧的?
他就是这样,随心所欲地,想怎么卧就怎么卧,多自在啊,谁读读这句?透过插图和这个卧字,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这么自在的感觉,我们一起在读中享受吧。
老师:读诗一定要联系诗句想象,这样才能进入诗中,进入画面,和诗中的人物,作者在一起,体会他们的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们来读这首诗。再次体会牧童的这份悠闲与自在。
(音乐起)生齐读全诗
师:通过刚才的学,诗人笔下的牧童仿佛就在我们面前闪现。吕岩为什么会写这样的牧童呢?让我们看一下吕岩的资料
吕岩:字洞宾,唐代末年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休闲自在的生活。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师:这是一幅静中有动的画面,就用我们的朗读把这幅画面展现出来吧。
五、背诵默写
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眼前的绿草如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多么惬意的画面呢?让我们把这画面记在心间,指生背。
师:让我们把这美景流淌在笔尖,请同学们默写古诗。
总结:诗人先通过环节描写,再写人物,他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童年生活。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时生活的一个个小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
六、小练笔。
七、拓展延伸
总结:其实,向往这样的生活的又何止吕岩一人呢?
让我们一起连起来读读——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你),无是亦无非。
师:这些诗都是写牧童的。 如果你以后再听到短笛声,——你可能会想起一个人——(生:吕岩);你可能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牧童》,再齐背诵。)
师:从此,你对牧童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相信写牧童的诗还会延续,写牧童的歌不会间断。
八、作业
1.课外收集以牧童为主题的诗,与同学分享感受。
2.有感情的背诵《牧童》并默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