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笔记-由插游戏牌事件引发……

时间:2023-06-11 08:22:42
教育笔记-由插游戏牌事件引发……

教育笔记-由插游戏牌事件引发……

考虑班内人数及游戏空间的限制,同时充分体现孩子参与游戏的自主性,班级区域活动一般都设计一块区域活动牌,供孩子按意愿自选游戏角色,孩子每天来园后就把自己的标记牌插到喜欢的区域,这样不仅充分尊重孩子自主选择游戏的权利,增强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孩子更好融入游戏,丰富游戏情节。可随着老师的日渐放手,区域活动时却经常会因为插牌出现一些问题。

小吃店xxx

随着老师宣布:“游戏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立马开心进入相应的区域,各就各位忙碌起来。这时却传来了阵阵争吵声:“我是美味小吃店的厨师。”“我也是美味小吃店的!我要当厨师!”我闻声跑过去,只见军军与冉冉为了厨师的角色争得面红耳赤,冉冉看到我马上控诉:“老师,军军和我抢厨师!”军军不甘示弱:“是你和我抢!”细问下,原来事情出在美味小吃店今天多了一个游戏人员身上。我问:“谁弄错了区域?不是小吃店的?”冉冉说:“我是美味小吃店的!早上来的时候我就插好牌子了。”军军也坚持:“我也是的,我的牌子也插小吃店了。”见争执不下,我和他们两个来到游戏牌前,结果看到冉冉的牌子在动手区,但当我把询问的眼神投向他时,他竟哇地哭了起来:“我的牌子明明插在小吃店的!”见一向要强的孩子哭得委屈,我把本要责备的话语忍了下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我的循循善诱下,最终搞清了事情原委,是军军也想玩美味小吃店的游戏,但他想插牌时已经没了名额,于是他在课间的时候偷偷换掉了冉冉的牌子。

规则是否合理

无疑,我们设计游戏插牌的形式主要目的是体现孩子游戏的自主性,使幼儿有机会自选区域活动内容或游戏角色,是对幼儿选择权的尊重,可没想到插游戏牌这一规则却导致了前面所述情况的发生,这不得不促使我反思这一规则的合理性。

游戏规则是为了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和满足孩子游戏的需要,从表面上看,插游戏牌这一规则的应用可以使孩子自主选择想要参加的区域活动,满足幼儿按意愿选择的需要,然而细分析下,因为名额有限,游戏牌只是满足了某些捷足先登者的意愿,其他一些有意愿的孩子明显受到了限制,因而会引发未如愿者在游戏牌上动脑筋、想投机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的产生。再者,插游戏牌这一规则是由我们老师规定的,具有外部强制性,规则也就不能成为所有孩子的自觉行为,一旦在老师的视线之外,一些规则意识欠缺的幼儿就会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

如何正确处理规则与自主的关系

大家知道,孩子的游戏应该是自由的,但也是必须受到一些规则的约束的.。那怎样的规则才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是有助于孩子的自主游戏的?《指南》强调:活动区活动是幼儿通过游戏进行的“自发学习”,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区域游戏中的规则不应具有外在强制性,应由游戏者共同协商产生,或者即使是成人制定,也应当站在孩子的立场得到孩子的认同,这样的规则才利于孩子自觉协调自己的行为、自觉接受游戏规则的约束。况且对于大班的孩子,我们老师更应引导孩子从他律向自律过渡,可见插游戏牌这一规则如何确立与落实,我们是有必要重新进行思考的,但不管是取消还是调整,主要取决于孩子对这一规则是否认可,规则是否对孩子开展游戏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孩子始终应该是其中的主体。所以,“插游戏牌”如若只是我们老师的硬性要求,那么相比之下,可能放手让孩子体验互不相让的消极后果可能比硬性要求更有效果,我们不妨纵容几次,让孩子体验或因游戏人员太多、或因角色争执不下等以致玩不成的后果,无疑会促使孩子学会协商、学会谦让,甚至产生孩子们自己迫切需要制定的规则,这样的规则才是建立在孩子自我认知基础上的,这样的规则才是孩子愿意主动遵守的,在如此游戏过程中,孩子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长与发展。

由此事件我进一步领悟,在指导区域活动过程中,我们应时刻本着《指南》精神理念正确理解游戏中规则与自主的关系,更应正确把握老师在游戏中的职责定位,我们应是孩子游戏的支持者而非管理者,是引导者而非控制者。

《教育笔记-由插游戏牌事件引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