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分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通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通分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奠定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包含分数的大小比较和通分两部分内容。
成功之处:
1.注重规律的总结,熟练掌握分数大小比较。在例4的教学过程中,由地球上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引入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学生通过含有分数单位的个数直接比较出分数的大小,但是在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在分子相同的大小比较中,使学生发现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2.掌握通分的含义及目的。在例5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2/5和1/4的大小,如果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就必须把这两个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或者分子相同的分数,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通分的必要性,进而学生明确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们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由此得出通分的一般方法:可以以两个分母的任意一个公倍数作为公分母,也可以选取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学习通分后,由于受两个例题的影响,学生在练习做一做第2题时不仅进行了通分,还进行了分数大小的比较,看来学生非常容易受新知识学习的影响,非常容易照葫芦画瓢。
2.学生在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总是出现只比较通分后的分数的大小,而不把原分数进行大小比较。
再教设计:
注意讲清通分的含义和目的,通分就是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不要与分数的大小比较混为一谈。
通分教学反思2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认为学生要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分的方法并不难。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合作交流等活动完成这节课的学习。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没有追求表面上的花哨、热闹,而是以学生的思维训练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不断的猜测、验证、交流、总结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比较2/5和1/4大小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
2、你们知道它们的大小吗?你准备怎么比?你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各小组确定一种方法,开展讨论研究,等一下分组汇报。
3、分组讨论学习。
4、请大家上台演示交流各自的方法。
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哪个分数比较大,继而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结果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们居然找到了多种方法比较这两个分数。(化小数的方法进行比较、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进行比较、化成同分子分数再进行比较画两个相同的圆,分别用阴影表示着两个分数,再观察比较大小)。
接着我对学生采用的各种有效策略给予肯定,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轨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概念时,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让学生在自学、交流中自己去发现通分的两个基本条件,理解通分的意义。还比如:在总结通分的一般方法时,我让学生尝试通分后,再回忆通分时先想什么,在做什么?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只需略加整理,就轻松地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了。整堂课中,学生一直处于轻松而又紧张的思维活动中,我没有指令性的要求,没有权威性的评价,我认为,这样的课,才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也有一些比较遗憾的地方,我总体感觉讲课效果不好,我备课不够充分,教学环节不是很严密。孩子们不能迅速找到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和前面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有关。在小组合作上不到位,没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没有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今后要提前培训小组长,让她们充分预习,在小组交流时给组员指导,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后我要不断学习,敬请领导老师们指导我的教学,我会不断探索,以期打造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通分教学反思3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真正只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我认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深入解读文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简单而又有效的问题情境。
新教材把通分的教学与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了解通分的意义。在教学中,我有效地运用教材中的例子,并更进一步挖掘教材,变静止的插图为动画的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新知的探究活动中,为本节课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2、放手自主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数学教学一旦离开了这一核心,就背离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没有追求表面上的花哨、热闹,而是以学生的思维训练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不断的猜测、验证、交流、总结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教师真正只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后,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哪个分数比较大,继而用自己的方法验证,并对学生采用的各种有效策略给予肯定,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轨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分》教学反思《通分》教学反思。又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概念时,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之处,让学生在自学、交流中自己去发现通分的两个基本条件,理解通分的意义。还比如:在总结通分的一般方法时,我让学生尝试通分后,再回忆通分时先想什么,在做什么?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只需略加整理,就轻松地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了。整堂课中,学生一直处于轻松而又紧张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没有指令性的要求,没有权威性的评价,我认为,这样的课,才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
3、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把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并较好地完成了这一目标。例如,让学生自己验证2/5与/4的大小时,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学课本、小组交流等活动解决所提出的问题,都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充分遵 ……此处隐藏5061个字……路:
(1)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
2/5=2×4/5×4=8/20
1/4=1×5/5×4=5/20
8/20>5/202/5>1/4
(2)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
1/4=1×2/2×4=2/8
2/5>2/82/5>1/4
(3)推理法:
1-2/5=3/51-1/4=3/4
3/5<3/42/5>1/4
(4)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2/5=0.41/4=0.25
0.4>0.252/5>1/4
不足之处:
1.学生在通分中比较大小,但是在做练习时出现了不需要比较大小却要比较大小的现象,学生认为只要通分,就比较大小,不管题目的`要求。
2.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再教设计:
加强对题目的审题,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通分教学反思12通分是学习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和异分母加减法的重要基础,因此通分必需每个学生都掌握的知识,是每个学生都必需具备的技能。通分以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基础,引入的新概念。本节课我以学生自学为主,展开教与学的活动的。
自学,能了解通分的基本知识,但不会太深入。因此,我把理解的重点放在通分的意义上。通分的含义: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也叫做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以理解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的意思为切入口,大小相等为重点来理解通分的`含义。仅仅从文字上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够的,所以我利用例题1的素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通分的含义。
自学,有学生能掌握通分的方法,但也有学生不能掌握或者只是部分掌握通分的方法,因此有必要在班级中展开交流活动。学生在自学和自主练习时,我关注学生练一练的练习情况,只有一半的学生能理解课本上介绍的通分方法。于是,我组织学生展开交流活动,“你是怎样通分的?”交流中,学生们进一步理解了公分母的概念,知道公分母是一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知道了得到新分数的过程,渐渐地形成技能。
改错,有助于学生通分技能的形成。会通分,不等于不会再错,只有形成技能后,学生的错误才会大大减少。练习十二中的第3题,目的是通过按要求判断,提高学生对通分方法的认识,进一步明确: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共安排了三组判断, 第一组:通分过程有错,公分母选用的是最小公倍数,说明公分母的确定是对的,改写时要注意分子和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这一组没有;第二组:公分母不够简单,分数转换过程是正确的,可以用约分的方法验证。第三组:正确的。公分母正确、简单,转换过程正确,约分验证结果也正确。
学生经历了“自学———梳理————改错”的过程后,进行的自主作业,学生的作业准确率很高,全班53人,只有两人有错。“自学———梳理————改错”也是有效的教学流程。
通分教学反思13《通分》这节课主要突出通分的根据和通分的方法,我在教学设计采用以下方法:
(1)导入时,抓住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哪几种情况进行必要的知识回顾,以唤起学生的注意,为通分方法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2)提出问题,矛盾激趣。如提问“下面这组分数你能比出它们的大小吗?”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当看到的是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到无法比出其大小,学生陷入了矛盾之中,抓住这一契机,我的点拨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3)边探究边交流,学生试着借助已有知识把这些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分数,再进行“转化”方法的交流,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4)突出重点,反复强化。分数的基本性质是通分的根据,求出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并用其作公分母是通分方法的关键。在学生的探讨、交流活动中,自始至终突出“根据”和“关键”,把通分的学习落到实处。
通分教学反思14“通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它用的是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后面学习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奠定基础,是比较重要和实用的知识。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如下环节引入新课。
1.每人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生汇报,教师板书两个。(选择异分母分数3/4 5/7)。
2.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
3.你们知道它们的大小吗?你准备怎么比?你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各小组确定一种方法,开展讨论研究,等一下分组汇报。
4.分组讨论学习。
5.请大家上台演示交流各自的方法。
接着,我让同学们说一说上述几种方法,哪一种更好?
然后就引出了通分这概念。
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和通分的方法,为此我将通分与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探讨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的活动,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理解通分的目的。
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凡是学生经过努力而探索出来的方法,都应该是有价值的,因为每一种算法都包含了学生的智慧。在这节课上,学生能用画线段图的方法直观地表示出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应该说,对于分母较小的分数而言,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也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但是,在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做法之后,学生都受到了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用这种方法,怎么办?这是数学上典型的'方法多样化与方法最优化矛盾的集中体现,如何处理好这一问题?这时可以通过一组有结构的材料呈现给学生,出示一组分母比较大的异分母分数进行通分和大小比较,让学生继续研究,使学生在探索中体验,原来的画线段图的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必须改变一下原来的方法。这样,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行算法优化,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分教学反思15结合本堂课的教学,我感觉本堂课的亮点之处有以下几点:
(1)重视新旧知识的衔接。
本节课是通分的.第二课时,是特殊分母的通分(分母存在于倍数关系、互质关系),相当于是对通分知识规律的发现与运用。所以,上课伊始我复习两组通分,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通分的关键是什么?是怎样通分的?为探究新知做一铺垫。
(2)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合作---交流---归纳---验证的活动过程。
由于是通分的第二课时,我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经历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得出分母存在这两种关系,得出寻找公分母的方法时,分别让学生进行了验证。在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轨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自学能力。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把“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并较好地完成了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