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常用(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可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之后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此刻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期望在左右的人不要研究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之后,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
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很多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构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并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以往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能够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
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在东汉末年,汉灵帝十分昏庸,很多人都被逼得没有办法,纷纷投靠大盘黄巾军中,黄巾军队强大起来,刘备等人打败了黄巾军后,曹操和孙权的实力也强大起来,整个天下逐渐分裂为三个国家:魏国、蜀国、吴国,于是三国正式鼎立了。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根据史书《三国志》改编的,作者是小说作家罗贯中,所以书中的人物在历史上都是真实存在的,但因为是小说,故事经过了作者的再工。
书里把许多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如:勇猛善战的张飞和赵云,义薄云天、宁死不降的关羽,爱民如子的刘备,神机妙算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和凤雏先生庞统等等。整本书围绕了三国的君主曹操、刘备、孙权的斗争来写的。他们都自立为帝,想平定天下,斗了个你死我活,结果却被晋王司马炎统一了。
四大名著,尤其是《三国演义》它讲得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位英雄争夺天下的故事。我看了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
我知道,无论什么时候智慧很重要,书中有这么一段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杀掉了刘备,周瑜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很嫉妒,到现在一个人如果没有智慧,就会被社会淘汰,一个人要是有智慧就可以事半功倍,赚很多的钱。
嫉妒之心不可有,《三国演义》中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才华,于是说下了这句话“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被活活地气死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大将就被糟蹋了,我也有嫉妒之心,每次测试我都比同桌好,有一次,我既然考得分数比同桌差,于是我很恨她,便从此以后不和她讲话,渐渐地我和她的关系搞砸了。同时和全班同学的关系也冷淡了,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改变了许多,班里的朋友也越来越多,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同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智慧之心必要有,妒人之心不可有。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主要内容:三国时期董卓进京,刘备拜诸葛亮庞统为正副军师,周瑜火烧赤壁,诸葛亮三气周公谨,刘备攻雒城时庞统牺牲,诸葛亮帮刘备进川,七摛孟获,之后使空城计,最后司马氏统一中国。
好词:焦头烂额、没精打采、乘人之危、怒目圆睁、飞马纵横。
好句:(1)正当孙权急得坐立不安、手足无措之时,大臣阚泽提议让陆逊出任主帅。
(2)这陆逊身高八尺,面如美玉,看上去像个白面书生。
(3)魏延押着孟获到大寨来见诸葛亮,诸葛亮早已杀牛宰羊,设宴在寨。
好段:刘禅和文武百官穿着孝服,出城二十里迎接。刘禅见诸葛亮的`棺材,放声大哭起来。老百姓听说诸葛亮死了,也都家家痛哭,个个流泪,整个城里一片哀声。
读书感悟:《三国演义》不愧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人物活灵活现,生动形象,看不出一分虚假,诸葛亮神机妙算,刘备宽厚仁慈,赵云武艺高强,这四个人物使我佩服,《三国演义》里的内容精彩丰富,让人看了一遍还想看一遍,百读不厌。感悟一次比一次深刻。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4今年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开头的《临江仙》一把抓住了我的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话说幽州涿县有个英雄,那人耳大垂肩,臂长过膝,正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一天他在外面玩,看到一棵桑树说:“我为天子当乘此盖也。”叔父刘元说:“此儿非常人也。”后来他还认识了关羽张飞两兄弟。为什么贤良之士都往刘备那跑呢?因为刘备只要看中一个人就会很爱他,所以大家都往刘备这跑。
却说沛国譙郡人曹操字孟德,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其父曹嵩原姓夏侯,后来养在曹家所以姓曹。曹操虽然杀人不眨眼,但是在文学上还是有一定的造诣的再说东吴孙策死了孙权继位,那时曹操要来攻打孙权,但孙权这边人心惶惶,孙权拿剑劈断桌子角说:“谁要是再说投降,就如同此桌。”就是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读了了《三国演义》后我被关、张、赵的'勇气深深地折服了,被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折服了,被曹操惊人的统领能力折服了。
《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啊!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三国演义》是历史上著名的名著,他的作者是罗贯中,在这本书里,他讲述了很多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故事,描绘和刻画了很多性格特征明显的人物形象。
其中包括老谋深算的刘备、心胸狭窄的周瑜、容易红脸的张飞……,相信只要是你看过这本书,那么你都会对这些人印象深刻的`。
从小到大,我的课余爱好就是了解历史上发 ……此处隐藏8635个字……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所以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景大抵只会出此刻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可是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能够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其实我还不知自我读了这本书多少遍,可是每次重看也有不一样的趣味,更有不一样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可是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3吕布辕门射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三国演义不仅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又拍摄出了各种各样的影视作品,诸如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等,题材众多,因此吕布这个人一定是被大家熟知的,今天我想讲述的就是关于吕布辕门射戟的故事。
吕布辕门射戟故事起因:袁术想灭了刘备这股势力,然后再趁机攻打徐州,但是又害怕吕布加以阻扰,为了达成目的,袁术让手下的将军纪灵带上粮草二十万斛大米向吕布示好,希望攻打刘备的时候,吕布作壁上观。但是吕布也看出来了,袁术没有安好心,因此决定像个两全之策,最好是得了好处,又能保住刘备,同时也能让纪灵无话可说乖乖的.退兵,于是就有了辕门射戟的典故发生了!
辕门射戟的过程:吕布把刘备和纪灵叫到一起,说“这事儿很为难,为了公正起见,我在营门中竖起自己的方天画戟,距离百步开外,如果我能一箭射中戟上的小枝则双方各自罢兵休战,如果射不中,那么你们打仗我不管。”实际上吕布是胸有成竹,以他自己的武艺是一定能射中的,结果也是这样。由于这个仲裁方式是刘备和纪灵都同意的,大家都无话可说,纪灵只得退兵回去见袁术。
辕门射戟的典故引发的思考:其实在这之前,吕布因为发动兵变占领了本来属于刘备的徐州,已经和刘备结下了梁子,刘备因为没有地方容身,因此才暂居下邳,因此不论辕门射戟的结果如何,吕布和刘备已经是毛核心不合了。另一方面呢,吕布得到了粮草又用计谋逼得袁术方面退兵,虽然暂时解除了自身危机,但也埋下了隐患,因为这样一来连袁术也一并得罪了,以后要是有什么事情需要人家帮忙,也是不可能了。结果不出意料,后来吕布和刘备刀兵相见,而曹操围困吕布时,袁术也没有来帮忙,因为袁术已经被吕布得罪了。
辕门射戟的故事吕布看似大智大勇轻松化解了难题,但实际上为自己的将来埋下了隐患,他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抢夺刘备的徐州地盘,而且之后又不能与刘备结成真正的同盟,最终势单力孤,遭遇了灭顶之灾,这需要我们读者用心体会了,也是要谨记的!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4《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F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之后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后三个时期比较熟悉,也就不一一说了。
《三国演义》中刻画了2多个人物,印象最深的,文属诸葛亮,武属关羽。
说起诸葛亮,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民间,诸葛亮向来是位大红大紫的风云人物。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此刻一个“谋”字上方。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观其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至于关羽,则是忠、义、勇的象征。但缺点就是有些自负,此处也就不再一一列举。
由于《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描述战争题材,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构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也能够理出一个结构脉络。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就尝试这样去分析其结构,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构成一个战争系统。冒忻和叶胥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起因到结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操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明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释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能够说是四大名著中的精品。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好处是深远的。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今天,我又一次读完了《三国演义》。这已经是我第九次合上这部书了。但我无论看多少遍,都百读不厌,每读完一次都有新的感受。尤其对诸葛亮——这位大智大贤的化身,更是敬佩有加。他精通三韬六略,胸中藏战将,腹中隐雄兵,神机妙算。只可惜他没有统一中华,复兴蜀汉,这当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
《三国演义》这部书不是像有的人说的那样,教人老谋深算。有人说,小说着重描写了蜀汉,而最后,蜀汉却打出了白旗,这么没劲的.故事情节,有什么艺术可言?我们本想看到的的确没有看到,但这是一种“撕碎的艺术”,它的悲剧结尾比大团圆的结局不是更耐人寻味吗?《三国演义》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能因小失大”。“一失足成千古恨”嘛!书中刘备因东吴杀了自己的二弟关羽和三弟张飞,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蜀军进攻东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且烧得片甲不留。那一仗,就关系到了蜀国的命运。七十五万大军。为了一口没争到的起而命丧黄泉。可惜啊!本来,蜀国粮食充足,兵多将广,武有五虎,文有卧龙凤雏,但自那一仗之后,就开始走了下坡路。
做人就应该能屈能伸,刘备就是为了二弟、三弟的死而赔上了更多的兄弟,这实在是不值得。能屈能伸还得谨慎,否则,就会失去很多很多!
三国英雄们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如果他们没有把握好机会那他们只能埋没自己的才能。现在也不是一样吗?有的人失败因为他的胆怯而与成功擦肩而过,有的人成功因为他把握住机会。也许成功与成功失败只在一念之差。请不要再犹豫了,不要让成功与你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