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有人说要想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学直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或许可以开始尝试“不再从属于纵向关系,不畏惧惹人讨厌地自由前行。”第二次完成的读《被讨厌的勇气》并且把目前能够理解到的问题点总结出来,我对阿德勒又理解了一点点,也还差亿点点~
什么是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心灵和身体虽然是不一样的存在,但却是不可分割的最小个体,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作“整体论”。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共同体感觉”:在英语中,共同体感觉叫作“social interest”,也就是“对社会的关心”。只要有两个人存在,就会产生社会、产生共同体。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就是终极目标。
人际关系的起点和终点是什么?——“课题分离”和“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的范围?——最小的共同体是“你和我”,最大的共同体是无限大。当人际关系遇到瓶颈时可以不用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小到你我,大到宇宙万事万物都可以获取到共同体的感觉。
“横向关系”是什么?——“虽不同但平等”。以亲子关系为例,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就是横向关系。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讲,表扬或者批评他人是“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
“对存在本身的感谢”是什么?——以亲子关系为例,不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从零起点出发。
如何建立共同体感觉?——“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整体,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为什么要做到自我接纳而不是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是优越情结的产物,需要接受真的自我,而不是自我欺骗。接受事实存在,接受现实的“这个我”,对于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勇气”改变,才是自我接纳。
为什么在社交关系中应采用信赖而非信用?——信用有附加条件,信赖无前置条件。信赖的反义词是怀疑,从目的来看社交的目的是把别人当成朋友,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如果对方讲信用我也给予信任”,这只不过是一种基于抵押或条件的信用关系。
如何理解:“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幸福”但不等于“所有的人都幸福”?——“幸福即贡献感”,能够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益”或者“我对他人有用”需要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
什么是“甘于平凡的勇气”?——平凡即普通,但普通不等于无能。普通是不会刻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甘于平凡的勇气即不会可以炫耀自己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2放弃竞争,这是一个很难让大家接受的命题。反驳的言论大概是——不和人竞争,我怎么进步?
可是你进步的途径真的只有与别人比较这一条吗?为什么你不能与你“理想的自己”比较?
之所以否定竞争,是因为竞争会导致我们把别人当成敌人,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岌岌可危,而人的烦恼几乎都来源于人际关系。
男女对立,兄弟反目,亲子关系不和睦,都是因为其中一方把另一方当成了敌人,所以有了防备、猜疑和构陷,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也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当敌人,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如果想要快乐自在的人生,可以先建立两个目标:1.与社会和谐相处2.自立。
要实现目标1(与社会和谐相处),需要发自内心把大家当成伙伴而不是敌人。只有把别人当伙伴,才能做到理解别人种种行为的原因,才能共情,才能得到人际关系中的本可以得到的'快乐。
要实现目标2(自立),需要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我们都有能力,而我们能力大小的差距,其实源于勇气。你没有勇气改变,没有勇气进步,没有勇气付出行动,没有勇气独自面对难题…是因为没有勇气,所以才依赖别人,才没办法自立。
相信自己有能力,遇到问题勇敢尝试去用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这就是自立。
另一方面,关于长相方面的焦虑也是因为与人比较的结果。
假如你从未看过别人的脸,你会觉得自己长相丑陋吗?很多东西本身是没有标准的,就像长相,只要你不再和别人比较,你就是足够美好的。如果你一定要固执地认为美丑有标准的话,试想一下,假如世界上每个人都拥有一张标准的所谓美丽的脸,这张美丽的脸是否还会让你觉得美丽呢?
世界正是因为不同才多姿多彩,个体正是因为不同才无可替代。你是独一无二并且无可替代的存在,这是值得你为之欣喜的结论。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3这篇读书笔记是一名大一新生写的。年近半百,读来也觉得颇受教益。自由是件奢侈品,做自己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荣耀,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路上,勇气是承受命运的必备铠甲。但愿,我们都能听从内心的召唤,做一个闪闪发光的自己。 ——木羽/荐
如果说自卑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必然结果,那么勇气就是人们在追寻有意义的人生中的必然能力。它就藏在每个生命体的某个角落,期待着特别的机遇。正如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承担这种自由和责任,需要无畏的勇气,这本书绝对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稍带苦涩,但又可治病的良药。
成长意味着独立,青年在面对独立的人生之时,以往的各种存在焦虑会涌现而出。本书是人生路上思想的灯塔,它坚定而让人愉悦的言语,是青年未知世界的一点火种,照亮并引导我们属于自己的未来。哲人指引青年成长,《被讨厌的勇气》指引我们成长。
书中设计的案例朴实平直,没有以“躁郁症”或“多重身份”等险奇案例吸引眼球,更多的是:“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如何面对自己的缺陷?”“如何处理自己的人生课题?”——这些都是几乎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生活议题。很多时候,在阅读中甚至会强烈地感觉到,我就是那个不断发问的年轻人。
岸见一郎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为我们介绍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哲学思想。阿德勒曾经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但是后来因为观点不同而分道扬镳。弗洛伊德把现状归因于过去的经历,而阿德勒则认为你的现状,不管成功还是痛苦,都取决于你自己。
书中 ……此处隐藏13627个字……人的课题。比如,要不要做某件事,如何做某件事,其实是由当事人决定,如果此时,有另外一个人总是去提醒,去要求,去命令,那么很有可能会引发冲突,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和父母之间经常会关系紧张。如何区分一个课题是谁的课题呢?作者说关键看这个课题带来的后果由谁去承担,比如,不读书最后影响的是谁?当然是学生自身,那么这个课题就是学生的,我们不能干涉,但不意味着不管,我们可以告知其利弊,并且做好自己该做的,最后到底学不学,那是学生自己的事,也就是说我们负责把马带到河边,但是不能强迫其喝水。也就是说在行动上,我们要做到课题分离,不干涉不属于自己的课题,同时在心理上做好不追求他人认可的准备,做好自己的事,别人认不认可是别人的课题,我们干涉不了,如果这样做的话,我们就可以免掉很多烦恼。有一本关于育儿方面的经典书籍《不管教的勇气》,也就是详细区分父母和孩子的课题,从而做到“不管教”也能培养出非常自律的小孩。
基本上世界上一切烦恼都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
四、题外话
阿德勒以及《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从里到外都体现的都是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有绝对的选择权、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读来感觉非常亲切,《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也有不少类似的观念,要直面自己的不足,同时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以前还看过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身份的焦虑》等,体现的也是这种理念,我们不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更不必在乎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别人的看法我们是不能左右的,那是别人的课题,我们专心做好属于自己课题范围内的事情就可以了。活在此时此刻,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要为自己而活,这需要莫大的勇气。这也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传达出来的核心价值观。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4看过阿德勒《自卑与超越》,并没有了解他的思想。本书用通俗简易的语言讲述了深刻的思想。阿德勒哲学不是让你成功的学问,这是一门让你幸福的生活哲学。阿德勒生活哲学通过三个步骤让你通往幸福之路,一自我接纳,接纳自己的.与众不同以及平凡的自己,接纳了自己的平凡与不足就为自我改变埋下了种子;二他者信赖,关键思想是课题分离,不再执着于他人的评价与期待;三他者贡献,关键思想是共同体,通过贡献感获得幸福的意义。总结下阿德勒的心理学现实意义,可以挣脱三重枷锁。
第一来自过去,甩开弗洛伊德塑造原生家庭妈妈的错的锅,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对过去的看法,从而把自我从过去中解脱出来;第二来自人际关系,我们太在意周围人的期待与评价,造成人会太容易被别人束缚,徒增很多纠结与烦恼;第三来自未来,我们太在意未来的成功,导致把现在看成未来成功的工具,然而当下的生活才是生活的意义。当我们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后,却会发现,我们其实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
把昨天留给过去,把明天交给未来,专注于眼前的瞬时瞬刻,我们都爱自己想象的很脆弱,也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就是现在。加油?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5读了意大利着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觉得这本书真的让我了解了很多,特别是书中讲到我们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为中心,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这样最终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误会越积越多。儿童并不是什么也不懂,有时候成人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赏儿童,也要对自己的行为多做自我反省。
书里还提到:我们无论多么热爱自己的孩子,从他一出生,我们就本能的开始对他提防,凭着一种本能的守财欲,我们赶紧保护拥有的每一件东西,即使是毫无价值的破烂。从孩子一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就被这样一种思想支配,管住这个孩子,不能让他惹麻烦,看住他。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拧瓶盖、吃饭、穿鞋等,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成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一切事务全部由父母代劳。
儿童成长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书中举例:带孩子出去散步的时候,当孩子停下来的时候,大人也应该停下脚步等待孩子,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大人往往会因为自己不愿等待,不断的催着孩子往前走。有时候对儿童的尊重,我们人还是动物做的好,像小象跟着象群走,走累了,停下来时,大象也会停下来等待。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曾经看到带着蜗牛去散步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让我们知道,尊重儿童成长步伐。
我觉得成人真的应该承认自己的错误,对儿童的成长我们真的不能再干预太多,有时候成人的冷眼旁观,对于儿童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看这本书,解开了心中有些疑惑,更愿意去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感觉让自己的理论知识也增加了不少,看来多看书真的还是有这个必要的。
《爱的教育》800字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一书是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全书共一百篇文章,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该著作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成。无论哪一章,哪一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这本书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的生活和学习。写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戒启发性的文章,以及十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没有爱的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爱。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在《爱的教育》中,我找到了爱,在爱中找到了教育。